发新话题
打印

油途坎坷 计从何出? 南方周末

油途坎坷 计从何出? 南方周末



    “走出去”——在国外获取上游油气资源,“引进来”——在国内大规模兴建合资炼油厂,是中国应对国际油价暴涨,保障自身能源安全的主要战略。此外,中国政府还要求三大石油公司参与国际期货市场掌握石油定价权。长远来看,中国必须找到一种制度性的解决之道,用最少的能源创造最多的财富

过去几年内,中国的石油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四处出击,为中国寻找稳定的油源供应 “非洲凡是有矿的地方你都能发现中国的影子。”2008年7月5日,一位曾驻非洲多年的外交官告诉南方周末记者。在所有矿藏中,油田是中国在非洲最主要的投资项目。在国际油价暴涨的年代,非洲已成为中国能源安全的重要保障。

今年6月,中石油刚刚与尼日尔政府签订了开发“阿加德姆石油勘探区块”的合作协议,中石油将在3年内投资50亿美元开发该区块。如今,中国工人们已深入非洲腹地,开发出一块又一块油田。满载石油的轮船也源源不断从北非、西非起锚,长途跋涉经过一个个“石油海峡”驶往中国。非洲只是一个缩影。过去几年内,中国的石油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四处出动,为中国寻找稳定的油源供应。如果你想知道中国的胃口有多大,就去看看每年的进口石油吧。过去几年,全球新增石油需求量中30%-40%来自中国。

随着国际油价的飙升,中国受的影响越来越大,中国企业寻油的步伐也越来越加快。据有关研究,发达经济体,油价每桶上升10美元将会使GDP下降0.2%,但是对发展中国家却会导致0.4%甚至更多的损失。7月3日,国际油价甚至冲顶至145美元每桶。 5月底以来,印度、印尼、马来西亚等国相继提高国内成品油价格应对油价走高。中国政府也调整了汽油、柴油价格。专家呼吁,应该尽快让国内油价和国际油价接轨。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去年一半的石油依赖进口。如果国际油价居高不下,将对中国经济产生长期影响。在高油价面前,中国将何去何从?

在全球争夺油气资源 “走出去”战略是中国政府应对国际油价暴涨的对策之一其实,局面并没有想象的那么糟糕。中央政府已经采取一系列措施应对国际石油市场暴涨,其中走出去并购、参股上游油气资源是主要形式。

[ 本帖最后由 杰亮 于 2008-7-15 07:13 编辑 ]

TOP

油途坎坷 计从何出?(2)

目前,中国已经制定了石油进口多元化的政策,将进口地区分散在拉丁美洲、非洲和中东,中国国有石油公司也在这些区域加快了并购的步伐;除此之外,中国还分别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国签署石油天然气合作开采协议。

“这种政策非常明智。”普氏能源市场资讯中国高级总监DavidHanna评价道。作为互惠互利的条件,中国频频向产油国伸出橄榄枝。2004年安哥拉从中国国家进出口银行获得20亿美元的支持贷款,以重建铁路、政府大楼、学校、医院和道路。在非洲一些国家,中国已经超越了传统的“布施者”,成为这些国家的最大借款国。

“回报就是石油。”石油问题专家WilliamEngdahl说。在此过程中,中国获得的主要是份额油。份额油是指通过参股、投资、技术服务参与国外石油资源开发,根据分成合同稳定获取的分成油。这种分成合同在上个世界90年代颇受各大石油进口国国有石油公司的青睐。事实证明,这些份额油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中国的石油供应。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研究员夏义善给出的数据是,中国的海外份额油大致在5000万至6000万吨,约占中国原油进口量的20%至30%。

遗憾的是,在油品优良的传统热点区域,中国并未获得实质性突破。中国企业获得开采权的区域,都是属于开采成本和开采风险极高的不毛之地。 “那里有时连女人都见不到一个。”谈及考察非洲、中东油田的经历,石油投资商人崔新生幽默地对南方周末记者说。在他的记忆中,由于许多油田勘探条件太差,疾病流行,西方国家的石油公司忌惮高额开采成本不愿意前去开采,中国的石油企业就成了主力军。崔新生将此形容为“诱惑的赚钱机会”,过去的几年内,他往返中国和非洲,鼓动中国商人到非洲去投资。这种投资还从石油延伸到了矿产资源。

招商证券石化分析师裘孝锋指出,全球油气勘探发现热点转移的历史最初是从美国开始,随后转移到了中东,而当油价在上世纪80年代达到最高峰时,又从中东转移到北海、墨西哥湾和阿拉斯加。上世纪90年代,热点地区又转移到了前苏联地区。到本世纪全球油气勘探的热点地区应该在南美和非洲。和亚洲其他国家——印度、马来西亚、韩国——一样,自从中国上个世界90年代初成为石油净进口国之后,中国的海外石油并购主要由国家石油公司——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执行。采取的方式往往是由母公司进行并购。

TOP

油途坎坷 计从何出?(3)

在一些并购中,海外资产随后被直接注入或通过复杂手续注入子公司。于是,如同丹尼尔·耶金在其《石油风云》一书中描述的石油公司的淘金时代一样,中国从泰国、加拿大和秘鲁起步,逐渐开始在全球范围内寻找油源。海外并购路线受阻中国石油企业目前能够有所作为的区域不少是开发成本高以及动乱、政治风险大的区域 “没有永恒的朋友,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

这句话用在中国的石油朋友身上再恰当不过。 2006年,中石油的油气投资业务扩展到全球26个国家,这些海外业务主要集中在非洲、中亚、美洲、中东、亚太地区的国家。然而,现在并购、参股国际油田却越来越难。

中石化勘探规划院的一位学者告诉南方周末记者,在早些年油价还比较低的时候,中国石油公司海外开采油田主要和当地政府采取产品分成合同的方式获得利益。按照产品分成合同,油气资源属于资源国,外国石油公司利用生产出的原油进行投资和成本费用的回收,成本回收后的剩余石油在外国石油公司和资源国之间进行分成,外国石油公司主要获得实物。随着油价逐渐走高,尤其近两年,产油国兴起了国有化浪潮,不再随意出让油田区块,“宁可卖油,也不卖油田”。

今年4月中旬,全球第五大原油生产国委内瑞拉通过法案,将对在该国运营的石油公司征收暴利税。在各种产油合同上,产油国也开始设置障碍。比如伊朗、委内瑞拉等国现在兴起的回购合同,按照这种合同,外国石油公司先提供资金来勘探等,工期结束后将项目移交给伊朗,其投入的成本和协定的回报都在项目投产后以产品偿付。

一度欢迎外国投资者的石油生产大国俄罗斯如今也不急于引进外国投资者。今年4月,俄罗斯通过了《外国向对国家安全具有战略意义的商业机构进行投资的程序法》,列出了42种矿产资源“不可侵犯”,其中即包括石油。

“那些控制全球石油资源7%到8%的西方石油公司,他们转让资源的时候也会内部优先,而不会首先选择中国的石油公司。”夏义善说。2003年,中石油、中石化联手竞购哈萨克斯坦里海地区的油田股权,最终就是被“优先原则”挤掉。

于是,中国石油企业目前能够有所作为的区域大多是开发成本高以及动乱、政治风险大的区域。按照惯例,陆地上一亿吨石油储量的勘探费用大致10亿元甚至20亿元之巨,每百万吨的生产能力也要投资十多亿元,而海上的石油投资更相当于陆上投资的10倍。其中还需要不断追加投资。

[ 本帖最后由 杰亮 于 2008-7-15 07:43 编辑 ]

TOP

油途坎坷 计从何出?(4)

另外,中国在这些区域的投资,还往往成为国际社会攻击中国政府的借口,比如最近的伊朗核问题、苏丹达尔富尔地区的人权问题等等。那么,中石油、中石化已经获得的份额油有多少运回国内,又能在多大程度上对冲高油价呢?根据布鲁金斯学会中国石油问题专家EricaDowns的研究,中国石油公司2005年海外总共生产了约2200万吨份额油,占当年总进口量(1.3亿吨)的17%。新疆的一位油气商透露,份额油并不都是运回国内,很多是在当地销售,按照就近原则,中国在新加坡等市场获得成品油。另外一种方式是和其他产油国进行置换,“我采的油给你,你采的油给我”。

RhodiumGroup(RHG)能源研究中心主任TrevorHouser告诉南方周末记者,由于中石油和中石化在国外生产的石油的售价与非中国公司生产的石油相同,所以几乎没有为中国消费者节省费用。RHG是位于纽约的一家研究中国战略的咨询机构。不过,应该看到的是,中国石油公司的“国有”性质,帮助它在获得份额油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中国国内能源供应。

合资炼油潮沙特、俄罗斯等石油生产大国正纷纷与中国石油公司组建合资炼油厂,这将增加中国的能源供应除了贸易油、份额油之外,第三条获得油源的路线正在浮出水面——中国石油公司以及地方政府与外国石油公司在华合资建设炼油厂。

以往,中国的石油公司往往采取在石油生产国建炼油厂,以获得更大的利益,随着高油价的不断冲击,海外油气资源越来越难以获得,今年以来,这种在华合资建设炼油厂的建设步伐越来越快。在分析师们看来,这些合资炼油厂的前提是,原油供给主要由产油国负责,“外方必须拥有先进技术或原料供应能力”,这样既可以保证中国的原油供给,同时也降低了中国海外并购油田的成本。

目前,沙特阿美、沙特基础工业公司、科威特石油公司以及俄罗斯石油公司等石油生产国的石油公司已与中国达成合资建设炼油厂的意向。沙特阿拉伯、俄罗斯、安哥拉、伊朗、阿曼等国都是中国进口石油的主要国家。南方周末记者发现,现在中外双方已经或者正在达成的项目包括:沙特阿美参股的福建炼化一体化项目、中石化青岛大炼油项目、科威特国家石油公司和中石化以及广东省合资的炼化项目、俄罗斯石油公司与中石油在天津参与的滨海大炼油项目等。这些项目的投资动辄几十亿美元,甚至上百亿美元。这种“合资炼油厂”热潮还在继续。

TOP

油途坎坷 计从何出?(5)

6月24日,中石油与卡塔尔、壳牌(中国)有限公司签署了在华建立合资炼油和化工生产及销售一体化工厂意向书。此时国际油价已经逼近每桶140美元。这股热潮中,国际石油巨头往往是和产油国的石油公司一起投资中国的炼油厂。

中石化的一位研究人员告诉南方周末,这是因为这些石油巨头不愿意放弃中国拥有的成品油零售领域的竞争力,为保证自己加油站的油源供给,他们与中国合作的意愿强烈,另外,石油生产国也不再满足原油出口,他们的“上下游一体化”需求也正在增强。“这是一种国际石油巨头和产油国石油公司都十分乐意的双赢合作。”

按照2006年国务院通过的《炼油工业中长期发展专项规划》中的要求,“十一五”期间我国要建成青岛大炼油等八个千万吨级原油加工基地,形成二十多个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千万吨级原油加工基地。这种消费国和产油国互惠互利的方式真正考验的是中国对炼油领域的开放政策。

加入世贸前,我国炼油领域只有道达尔一家外资公司以合资方式进入,随着我国成品油市场的逐步放开,外资石油石化在华炼油领域的投资也在逐渐加大。福建炼化一体化项目就是目前中国石化业首个上下游一体化的世界级中外合资项目。为了掌控炼油行业,目前中外合资炼油项目中,中方股东对合资项目相对控股。另外,按照去年修订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外商禁止投资“年产800万吨及以下炼油厂建设、经营”。

在国际期货市场游泳中国石油公司不仅要参与套期保值,还要通过增加持仓规模影响国际油价的形成,这样才可以帮助中国这个第二大石油消费国拥有议价能力不管是份额油还是合资建设炼油厂,在未来的很长时间内,中国仍将是最主要的石油进口国。和其他大宗商品一样,一旦某种中国需求的商品出现大幅增长的时候,就会在国际市场上出现“买涨不买跌”的现象。这种现象一方面源于中国滞后的定价机制和市场垄断,另一方面则是中国石油企业不掌握国际定价权。

TOP

油途坎坷 计从何出?(6)

2003年,中国从沙特、伊朗进口原油2800多万吨,其中沙特轻质原油销往东北亚地区的价格要比销往欧美的平均每桶高1美元到3美元多。根据“走出去”的战略,中国政府除了要求中国的三大国有石油公司积极参与海外油田的开采,还要求他们能够参与期货市场。自从中航油巨亏事件之后,中国几大石油公司参与国际期货市场愈发谨慎。不过,RHG的TrevorHouser认为,中国石油企业更深入的参与国际原油期货交易,有助于它们抵御市场的波动。毕竟,“整个世界都像在石油中游泳一样了。”石油问题专家WilliamEngdahl说。

从短期来看,中国石油公司不仅要参与套期保值,还要通过增加持仓规模影响国际油价的形成,这样才可以帮助中国这个第二大石油消费国拥有议价能力,如果从避免投机、紧急事件造成的波动来说,中国则需要自己的交易规则。WilliamEngdahl设想了一个理想的交易模型:一小群石油消费国,如中国,或者是其他亚洲国家,加上一组石油生产国,如沙特阿拉伯、伊朗或者俄罗斯,组成一个交易平台——独立于伦敦和纽约价格操纵者之外的机构。

这两个群体在公平的油价和市场的长期稳定上具有共同利益。 “如果中国和石油生产国同意用透明的基本规则使它们可以公平交易,投机者怎么说都无关紧要了。”WilliamEngdahl说。中国能源的未来中国避免饱受高油价的冲击并不是只有一剂药方强大的政府补贴,使得中国的能源价格相对偏低,加上企业能效低下,这些因素进一步放大了中国对石油的需求。

6月20日,在巨大的补贴压力之下,中国政府在时隔7个月之后,调整了汽油、柴油的价格。不过,即使此次调价幅度达历年之最,中国的油价仍比国外低1/3左右,炼油企业的亏损情况并没有扭转。“增加供应量只是解决问题的一方面,我们一定不能忘记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需求量。”普氏能源市场资讯中国高级总监DavidHanna强调说。

应该看到,在生产领域抑制能源消费,由于市场自身竞争机制的存在,节能降耗比较容易找到动力。而在个人能源消费领域,需要政府通过经济和法规渠道进行引导。以中国近邻泰国为例,现在,泰国的汽油和酒精混合燃料比汽油要便宜大约4到5泰铢。“这种价格结构是政府为促进可代替能源利用而进行补助的结果。”泰国泰华农民银行研究中心研究员裴梦婉说。 “中国避免饱受高油价的冲击并不是只有一剂药方。”夏义善指出,这是一个综合的能源政策考虑,包括节能、增效,利用可在生能源、替代能源,特别应加大煤炭清洁利用。

目前,中国已经制定了长期的能源政策,不过,对诸如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的支持力度还不够。真正能够较大规模生产替代石油的能源包括油砂、生物质能源和煤制油,但是由于种种限制,这些替代产品的发展势头并不如意。如同1970年代阿拉伯国家采用石油禁运之后,日本的汽车产业瞅准小型节能汽车,从而一举成就了日本汽车产业一样,中国是否有这样的机会,能否在能源供给中用最小的能耗实现最大的GDP,这些问题正在考验决策者。

转贴自:「南方周末」( 记者 曹海东,实习生 蔡木子 薛田、2008年7月8日)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