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

向比尔·盖茨学习正确的财富观

文汇论坛: 盖茨“裸捐”与中国富人

文汇论坛: 盖茨“裸捐”与中国富人

(转贴)

2008年07月03日

(人民网-港澳频道)

  人民网7月3日电 香港《文汇报》今日刊发《世界知识》杂志编辑胡孝文的文章说,比尔.盖茨注定要成为一个影响历史的人物。33年前,这个20岁从哈佛辍学创业的小伙子没有想到,他当初草创的公司微软(Microsoft)如今通过神奇的数字“视窗”(Windows)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学习和生活。如今,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盖茨的微软帝国的影响力不亚于任何一个行政意义上的实体。而盖茨本人呢,也已成为无数人心目中的财富偶像。31岁时成了有史以来最年轻的亿万富翁,39岁开始连续13年雄居世界富豪榜首。然而,今年6月27日,就是这个被美国人称为“坐在世界之巅的人”,再次给了世界一个震动─他向830名微软代表发表告别演说时正式宣布辞去执行董事长的全职工作,而将精力放在美琳达.盖茨基金会(Bill & Miranda Gates Foundation)的工作上。更让人震惊的是,这位52岁的世界首富把自己580亿美元的财产悉数捐献给慈善基金,而不留给子女一分一毫!盖茨说:“我和妻子希望以最能够生成正面影响的方法回馈社会。”

  盖茨颠覆了国人的财富理念

  执掌微软帅印长达30多年的盖茨毅然“归隐山林”、投身慈善的义举,立即引起了全球媒体的关注。评论普遍认为,盖茨的引退对微软而言,意味着一个时代的结束,但对世界却意味着多了一个身家580亿美元的全职慈善家。的确,盖茨的巨额投入,对捉襟见肘的慈善经费而言,意义非比寻常,但对我们中国人来说,恐怕更多的还得感慨于盖茨的捐献财富的彻底和决然。我们不得不承认,盖茨“千金散尽”、“不传后人”的气概还是颠覆了许多国人的财富理念,超越了我们传统的血缘和伦理立场。或许,不把财富留给子女,这是美国富人奉行的原则。但是我想,盖茨如此的“大手笔”,正如《华盛顿邮报》的说法,“为数字时代造就的成功企业家们树立了社会责任的新标尺”。

  中国富人应追求道义担当

  盖茨的义举,我们自然联想到了汶川地震救灾时内地一些富人的表现。他们“吝啬”之后的“逼捐”遭遇不仅仅是他们自身的尴尬,也反映了当前中国富人阶层的“民意”处境。要摆脱“为富不仁”的标签,他们是否可以从盖茨们的身上学到点什么呢?我们不奢望中国的富豪都去学盖茨的“裸捐”,因为财富的“当量”不同,文化也各有差异,但我想说,我们的富人们至少可以学习盖茨的几点精神。

  首先,教子观念。中国富人总是千方百计地为子女留下万贯家财,但盖茨认为,拥有不劳而获的财富,对于站在人生起跑点的子女来说并不是好事,子女的人生潜质应和出身的富贵或贫寒无关。其次,热衷慈善。盖茨的微软帝国虽具有资本追逐利润的本质属性,但并不妨碍盖茨是当今世界最为慷慨的慈善家的社会角色,他把不惜一切代价追逐到手的利益几乎全部回馈于社会。从某种程度上说,盖茨就是一个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义、利之辨诠释的近乎完美的“儒商”。其三,生活简约。尽管为了科研,盖茨不惜重金建造微软总部,但在生活方面,他却非常地节俭。据媒体报道,他与妻子美琳达很少去一些豪华的餐馆就餐,一般情况下,他们会选择肯德基或是一些咖啡馆。平日里,如果没有什么特别重要的会议,盖茨会选择便裤、开领衫,以及他喜欢的运动鞋,其中没有一件名牌。

  比尔.盖茨是一个改变世界的巨人。我希望,他近乎“裸捐”的慈善举动,也能够打动中国的某些富人,至少改变他们的某些思维。只有当他们主动学习盖茨慈善精神的时候,人们才会看到整个中国富人群体的勤勉与博爱精神,以及财富背后的崇高追求和道义担当……
科学、民主、法治、竟争!
做好您的本职工作,演好您的人生角色。
如果中国人人都尽心竭力、精益求精地工作,就肯定能建设起一个繁荣富强的中国。
知足、感恩、宽容、博爱。

TOP

中国企业家:盖茨留给世界的“遗产”

中国企业家:盖茨留给世界的“遗产”  

(转贴)

2008年07月10日

《中国企业家》  

     中国企业界人士集体回忆比尔·盖茨,感念他对中国商业和慈善的影响——他的遗产并不是为人们留下了什么,而是尚未完成的伟大事业。
    2008年6月27日,礼拜五。

    当这一天终于来到的时候,不知道比尔·盖茨会松一口气呢,还是若有所失。不管怎么说,这毕竟是52岁的他33年以来头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换工作(不,退休倒计时两年前或者说更早就开始了)。

    对于所有认识和不认识盖茨的人来说,“这是一个标志性时刻”,微软联合创始人保罗·艾伦说。

    不过,盖茨对自己的第二春如是说,“我不是退休,而是重新安排工作优先权……我希望我不至于太富有传奇性。”

    放弃微软的全部日常管理工作之后,前世界首富将会把更多时间投入到“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The Bill & Melinda Gates Foundation)中去。他的妻子梅琳达说期待着他的新角色,“我知道他不会每天拿着工具在家里闲晃,那一直是非常清楚的。”

    有了告别的仪式感,慈善对于盖茨更像是一种宿命的召唤。两年来,他曾经无数次设想退休后的情形:“将来某一天,也许我会待在基金会中,暗暗地想着:糟了!微软的那些家伙正坐在一起开会,然后作出很酷的决定,而我却没有机会了……不过,也许将来某一天,我学习着有关健康卫生和教育的知识,然后想着,噢,这正是我想要的,正因为我的存在,基金会正变得越来越强大,越来越有效。”

    比起前辈“罪人兼圣人”约翰·D·洛克菲勒,盖茨应该感到幸运,执掌全球最大的私人基金会:580亿美元(约合4000亿元人民币),其规模即使算上通货膨胀,也超过了1913年成立的洛克菲勒基金会;而且,没被看成是在赎罪,是为了让自己和后代避免《圣经》所说的:“富人进天堂,比骆驼穿针眼还难。”

    在全世界的寄语和恭维中,盖茨最愿意接受的也许是他基金会首席运营官Cheryl Scott说的,“100年之前,卡内基、洛克菲勒作为成功的商人,注意到政府无法完全解决的一些社会问题,我们的基金会是他们之后的榜样。比尔不是第一个,更重要的是,他也不会是最后一个美国的慈善家——他将以自己的方式为世界留下遗产。”这是今年3月底,Cheryl Scott在北京接受《中国企业家》专访时说的(请见附文《盖茨基金会揭密》)。

    盖茨渐行渐远,那么等待他的会是怎样的命运呢?从商业到慈善,这仅仅是盖茨的个人选择,还是一种有传统的归宿?或者真如约翰·钱伯斯所说,“你的遗产并不是你为人们留下了什么,而是你尚未完成的伟大事业”? (雷晓宇 丁伟 金错刀)
科学、民主、法治、竟争!
做好您的本职工作,演好您的人生角色。
如果中国人人都尽心竭力、精益求精地工作,就肯定能建设起一个繁荣富强的中国。
知足、感恩、宽容、博爱。

TOP

透明慈善 长效慈善

透明慈善 长效慈善

(转贴)

2008年05月22日

(第一财经日报)

  汶川大地震来袭,国人共此国殇。

  在已经过去的这10天时间里,不论是奋战在抗灾一线采访的记者,还是在后方辛勤忙碌的编辑部,本报同仁都沉浸在国家巨大的悲痛中,无时无刻不被震撼着、感动着,无时无刻不被触动着、思考着。

  多难兴邦。但是磨难不会自动成为我们的财富,还需要深切理性地思考。所以今天,本报几位编委会成员难捺胸中的激情,把他们或理性或感性的思考贡献了出来。愿中华民族的这次集体记忆深刻而丰满,愿逝者安息、生者坚强。

  因而,对于我们的爱心而言,捐献并不是慈善的结束,而只是慈善的开始。

  我们有责任、有义务推进中国慈善事业的透明化建设,进一步完善社会慈善公益事业的准入、监管、惩罚等制度,使之更加阳光灿烂。

  5月15日19时,在一栋垮塌的四层教学楼下,薛枭终于获救。就在人们要将他抬上救护车时,他说:“叔叔,帮我拿瓶可乐,要冰冻的。”这个电视画面令无数人笑中带泪,泪中泣血。

  大悲之后有大慈,因为汶川的生命之劫,因为川西北人顽强的求生渴望,因为素不相识的拯救者舍生忘死的救与治,一幕幕令人心碎的场景,一句句让人落泪的话语,一次又一次刺痛了我们内心荒凉已久的慈悲心肠。

  这一刻,自我自私的小我偃旗息鼓,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大我苏醒生长,我们遗憾于不能亲历现场拯救生命,人们慷慨解囊奉献爱心。国人并不富裕,尽管很多人在过去半年的惨淡股市中损失严重,但慈爱的力量仍然如此澎湃——在短短一周的时间里,中国人已经捐献了149亿元的财物,其中捐款就达129亿元……这是一个亿万涓涓溪流汇成如海大爱的动人时刻。而在2004年之前,中国总共收到的捐款也仅有约50亿元,而其中近80%来自海外。

  在一时的情感激动之后,人们会追问,自己的这一份情,这一份爱,可能对灾区上千亿元的损失只是杯水车薪,但是,如果是一盏及时的雨露,它能灌溉到灾区的禾苗之上吗?如果它是一张课桌,它是否能够坚固耐用呢?如果它是一所学校,万一同样的地震悲剧重演,它能够屹立不倒、护佑这些幸存的孩子悲剧不再吗?

  给出肯定的回答吧!这不仅是慈善工作者的义务,更是其对国家和民众的责任。它是对捐赠者之爱的真正负责,也是对被助者之痛的真正抚慰,更是慈善管理者对自身善与良知的誓言。如果这些善款不能物尽其用,不折不扣地支援灾区、扶危济困,反而给人雁过拔毛,给了极少数人以可乘之机,甚至衍生出贪污腐化的罪恶,那么,今天人们的慈爱越热烈,未来对社会的伤害就会越深刻于心。

  我们会有足够的信心吗?我们不能把美好愿望仅仅寄托在慈善机构人士的觉悟上。现在,慈善通道仍不足够透明,让我们能够追踪每一笔款物的流向;现在,慈善组织仍然没有独立法人的地位,无法承担独立的民事责任,无法追究其民事诉讼责任;现在,慈善机构必须要有主管单位,这使得其容易受到上级主管者的干预,不排除会出现行政指令挪用款项的现象。

  在这一份巨大的爱心善款面前,在这样一个巨大灾害重建中,对善款足额到位,捐赠物全部到位都有着非常高的专业要求。仅是在依然高危的地震带上建设校舍,就是一个严峻的挑战。不敢想象,如果这些用国人善款建起的校舍在未来的地震中坍塌,我们如何向子孙后代交代?

  然而,现在,内地仅有7家全额免税的慈善机构,这些机构多按行业领域划分,慈善事业实际上高度垄断,垄断的惰性不仅增加了慈善成本,更因缺乏竞争动力去吸引具有企业家能力和公益精神的精英,慈善事业的专业化和细分化仍是奢望——假如现在就有非常专业的专建校舍的慈善公益组织,并有两家以上相互竞争监督,其对校舍长期质量安全负责,我们会放心得多。可现实中,慈善机构往往委托地方政府来建,可地方政府缺乏专业的建设和监督能力,难免增加更多的流程环节,层层缩水现象在所难免,谁又能确保不出现“豆腐渣工程”?

  因而,对于我们的爱心而言,捐献并不是慈善的结束,而只是慈善的开始,作为捐赠人,我们有责任,有权利要求慈善机构更加透明化,定期公开所有地震救灾的资金、物资使用情况,定期跟踪报告诸如校舍重建的具体位置、进度、责任人、原材料采购等事宜,我们的大宗捐款应明确具体捐赠项目,并派人具体参与监督执行;我们有责任、有义务推进中国慈善事业的透明化建设,进一步完善社会慈善公益事业的准入、监管、惩罚等制度,使之更加阳光灿烂,令黑箱操作无处存身,让更多有公益精神的专业精英投身到这个神圣而美丽的事业中来。

  汶川大地震是一个危难,更应该成为一个转机。期盼从此我们的校舍成为城市中最坚固的建筑,再不会听到孩子被坍塌校舍压倒的悲鸣,希望从此慈善事业更加公开透明专业,没有可乘之机。

  在头顶上的天堂里,已逝者望着我们,看我们如何让他们的遗孤安心学习,看我们如何让他们的老人从容老去。(张庭宾)

  商业慈善新路径

  年初美国《财富》杂志的一期封面中,全球最大慈善基金“女掌门”梅琳达·盖茨,详细披露了其对财富和慈善的“心路历程”。作为全球富豪、微软控制人比尔·盖茨的妻子,梅琳达在接受采访时传达出的对“给予艺术”理解,以及不惧危险辛劳跋涉至非洲最偏远地带帮助抗击艾滋病的精神,令人深受感动。

  这期封面文章,还选出了美国富人圈中目前最具影响力的十多位“慈善家”。仔细阅读其行迹,不难发现有不少因涉足投行或网络等业务,一时大富大贵。急流勇退之后,他们中的许多人,不约而同选择行善,并且往往以自己或者家人名字设立基金会,甚至还用自己当年商界屡战屡胜的心得,来经营各式各样的慈善活动。

  相较之下,此次汶川大地震激发出来的大大小小中国富人的捐赠热情,其喷涌而出的守望相助底蕴,也格外值得关注和思考。

  灾难发生后,在有中国特色财富积累模式背景下,不少平时甚为低调的民企富豪,面临国家危难和民众苦痛,不假思索就捐出数千万乃至上亿元。类似行为不能不让普通民众由衷感叹:原来财富对他们而言,其实并没有那么重要。不少年轻人也仿佛第一次明白,原来那些动辄在网络上被痛批而致形象大损的富人们,根本上也不失千百年来中国人代代相传的善良本色。

  然而在惊叹中国富人们短短一周就能捐出数十亿元善款的同时,一些更为深层次的问题也随之浮出:痛定思痛之后,中国商界和政府,能否借这个团结奋进的氛围,切实推进一种更为市场化、更持久的慈善机制建设呢?

  这样的思考,有其迫切理由。西方主流商界如今正大力实践“新慈善主义”,这是一种基于企业家战略思考和亲身实践基础上的慈善模式,辅之以企业家精神来管理和经营。故其能释放的能量,会成倍放大。人们已经从美国前总统比尔·克林顿发起的慈善计划,以及巴菲特和比尔·盖茨共同打造的最大慈善基金的具体行动上,看到了以企业家精神来经营慈善的巨大想象空间。

  这样的模式,是持久聚焦,而不是随意、临时性的。它告别了浅层次的关怀,从而有可能在突出的社会细分问题领域,展开十年如一日的跟踪和救援。

  同时,它也在不断要求企业家个人具备强烈的社会责任和人文关怀。这样的情怀,并不神秘:当更多中国人因金融投资或者高科技创富,短期内积累起数辈人都不敢想象的财富,他们在深夜仰望星空时,其内心怎会没有一丝敬畏和向善的情愫?

  只是,当中国企业家群体真正面临一波波突如其来的天灾人祸时,其表现往往富有争议。究其原因,最紧要的当然是仅有向善之心远未足够,仅有临时性的捐赠,也远未足够。粗略分析本报最近整理的此次地震中部分企业家的慈善表现,不难发现,有不少仍是惯性思维:他们或一掷万金给了平素就有紧密联络的各地半官方慈善基金会,或混淆企业和个人的捐赠行为,或只知道需要捐更多的钱财物资,但全然不想追踪这些善款能否及时准确送到最需要帮助的孩子手上。

  更为要紧的是,一旦随着灾情暂时缓解,许多企业家往往没有去思考和理解:其实赈灾重头工作,才刚刚开始。

  相比一些半官方慈善组织,此次汶川大地震中,个人志愿者和各种有名无名的志愿者组织,其表现相当引人注目。比如这次救灾过程中被广泛报道的李连杰和壹基金的出色表现,除了李连杰本人的坚韧、热情推动外,其背后还站着成千上百个大小不一的自发慈善组织。它们一道形成的合力,使得救灾行动不仅迅捷准确,还富有耐心。举个小例子,壹基金和上海均瑶吉祥航空合力开辟从上海到四川的救灾物资空中通道,除了壹基金自身筹措物资外,往往还有大量从上海各写字楼、各厂房,甚至就是各个家庭汇聚来的各种灾区急需物资。这种通过网络、短信等灵活手段汇聚成的庞大救援“长尾聚合”,其能量相当惊人。

  非政府组织令人耳目一新的效率和组织体系,给了不少政府官员和企业家全新的体验:原来一种借助市场化机制的救援,真能给一向政府主导的赈灾救灾,带来切实有效的补充。而随着灾情变化和救灾重心的转移,此次大地震带来的对企业慈善的影响,势必进一步深入。政府理应顺应情势,更多鼓励和放开一些管理能力突出、实力雄厚的企业或企业家,以个人名义持续经营慈善。与此同时,企业家们也理应顺从瞬间深入人心的社会责任大潮,抛弃功利、短视的作秀,真正将企业社会责任作为企业长期战略,并尽可能组建专业精干团队,来提升企业价值,造福社会社区。

  果能如此,则本文标题的那个问号,当很快可变成告慰死难者的事实。(王长春)

  慷慨是一种社会资本

  汶川大地震,机构、企业、个人都在捐赠,总数已经达到空前的160亿元。中国改革开放30年,已经造就了无数的成功企业和亿万步入小康的家庭,名不见经传的企业突然出手上亿元,到沿海地区打工的青年捧出数千元的整月工资,他们的慷慨已经汇入举国抗震的大潮中。

  我们也看到从中国的地产商人到美国的投资银行,一度捐了钱还挨骂。许多刚捐过的公司或者明星,不得不又追加,以跟得上“行情”。企业突然对该捐多少钱、或者怎么个捐法,拿不准主意了。捐多少才算慷慨?

  企业和个人面对灾难不由自主的捐助行为,从感情上,源于人类同情心的本性;从理智上,源自一个朴素的道理,我们都生活在社会里,社会越是发达,越是现代化,我们的分工体系越细,每一个人依赖他人生活的程度也越深。在一个文明的社会里,让每一个人体面地活着,也是我们每个人自己体面地活着的前提。

  慷慨是一种美德,也是一种社会资本。政府对于纳税的个人和盈利机构的捐助,应该给予税收优惠,因为这些捐助已经成为公共支出的一部分,替代了政府在这方面的支出。如果非政府部门对捐助资金的管理是透明和有效率的,私人和公司的捐赠越是慷慨,就越能分担政府救灾的任务。

  一种经济学的解释是,捐助者出钱,购买的是内心“温暖的光辉”(warm glow),对于富人来说,慈善是在社会上地位的一种最基本的象征。那么,捐助者捐的究竟是谁的钱,这是判断慷慨的基本前提。汶川大地震,小学生也捐钱,但那些省出自己的零花钱捐的,和向父母要钱捐的,意义显然不一样。

  公司捐出一笔钱,我们首先要对其慷慨投以赞许,然后,要仔细衡量其慷慨的程度。那些依靠政策性垄断获得较高利润、而对社会福利贡献不多的行业和公司,如烟草公司,可能要比其他行业捐助更多,才能称得上慷慨。

  当一家企业说它捐了多少钱的时候,我们当然要为他们喝彩,但我们还应该看得更深:这些钱究竟是企业的钱、企业拥有者的钱、还是员工的钱?家族制企业的捐助,实际上是企业老板的个人捐助;股权高度分散而且公司治理比较完善的上市公司,其捐赠现金的数额受到股东和董事会的约束。在公司、管理层、员工与股东之间利益分配合理的公司,其捐助往往形成合力,即个人捐助加上公司的配捐,对于公司和公众,这是一种最佳的模式。

  有时候,慈善需要在时尚和高尚之间选择。负债的个人、亏损的企业、接受转移支付的贫困地区的政府财政,是否应该跟着捐助?这里面有一个底线:不能因为其捐赠行为,而导致其后从社会吸纳和消耗更多的资源。如果上述捐助者提高了整个社会的净福利,那这样的捐赠应该得到谨慎的鼓励,如果不是这样的话,这些捐赠者应该考虑现金以外的方式。

  所以,金钱的数额并不是衡量慷慨的唯一尺度。有些情况下,服务和专业技能,是公司或者个人更重要的捐赠。在大地震过后,如果有一位木匠,千里迢迢赶到映秀,为居民用当地的材料和传统的工艺,盖一幢安全的木结构房屋,他捐赠的时间和技能,以及所表现出来的慷慨,并不逊色于出手金钱。

  而且那些只在意被媒体曝光的瞬间、然后就不再过问钱的去处和花法的人们,所表现出来的慷慨,有待开化。(周健工)

  抗震救灾,不只在汶川

  5月12日汶川发生地震那天,我正在纽约——随北大国际MBA的60多位同学在美国上课。一早起来,在赶往IBM公司的大巴上,有消息灵通的同学报告说,夜里国内四川发生了地震。

  说实话,这是我平生第一次听说“汶川”这个地方;也并没有特别以为然,因为地震确实是个“经常性的自然灾害”。但第二天,便开始感到情况有些严重了。每天早晨送到公寓门外的《纽约时报》上,从5月13日开始,头版显著位置便连续刊出有关汶川大地震的报道;电视里CNN有关中国地震的报道密度,仅次于正紧锣密鼓拉票竞选的希拉里和奥巴马。于是,第二天的大巴上,同学们便开始在一个本子上登记捐款了。几次社会性活动,也是以“为中国四川地震遇难者默哀”开始。18日晚上回到北京,一进家门,就见中央电视台正播出《爱的奉献》……

  三天来,举国哀悼。那15位写下遗书从5000米高空跳下的伞兵,那位失去多位亲人仍奋战在救灾前线的女警,那位用自己的身躯救护了四名学生的老师,那位靠喝尿和吃纸维持住宝贵生命的汉子,当然还有我们的温总理和胡主席,一切的一切,让国人痛,并感动着。到灾区去刨出一个人,成为无数中国人最大的心愿。

  但,能够亲自到灾区去的,毕竟是少数。事实上,抗震救灾,不仅仅是掀砖搬瓦,不仅仅是救死扶伤。抗震救灾是一项系统工程,我们每个人都有施展的空间,都能够有所作为,只要你有这种意识和愿望。

  比如,认真学一点防震救灾的知识,尽管我们希望永远也派不上用场;

  比如,如果不是需要现金去捐款的话,手里的股票就别在这几天抛出;

  比如,甭管公事还是私事,能在今天做完的事情,就别再拖到明天去做;

  比如,将可有可无的应酬推掉几个,回家和父母老婆孩子多吃几顿晚饭;

  比如,如果碰到操着外地口音的人向你问路,请你多给他们一点点耐心;

  比如,开车被人顶了或是顶了别人,不严重的话就别站在马路上掰扯了;

  比如,从明天起,每天抽出10分钟时间,有事没事给几个你熟悉的人打个电话,或者发条短信;

  比如,如果你心里正跟单位某个领导或者同事较着劲,如果不是原则问题,从现在起就冰释了吧;

  特别是,如果你手里还打着施工队的白条,请你尽快给他们兑现了吧,尽管这样做得不到像给灾区捐款那样的荣耀;

  其实,哪怕你现在什么也不做,只是在心里,为那行之不远的4万多个亡灵,默默地祈祷吧……

  抗震救灾,是一场关于生命和躯体的抗争,也应成为中华民族一次心灵的救赎。(陈玉明)

科学、民主、法治、竟争!
做好您的本职工作,演好您的人生角色。
如果中国人人都尽心竭力、精益求精地工作,就肯定能建设起一个繁荣富强的中国。
知足、感恩、宽容、博爱。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