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

北大前校长许智宏:中国目前没有世界一流大学

北大前校长许智宏:中国目前没有世界一流大学

“中国目前没有世界一流大学。”12日晚,做客华中科技大学“科学精神与实践”讲座的北京大学原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许智宏如是说。

中国目前无世界一流大学

许智宏认为,世界一流大学主要有3个标准:一是有从事一流研究工作的国际知名教授;二是有一大批影响人类文明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成果;三是培养出一大批为人类文明作出很大贡献的优秀学生。

“如果满足这三个条件,才能称之为世界一流大学。”许智宏表示,虽然莫斯科大学的校长,还有季羡林教授都讲,北大已经是世界一流大学了,但他认为中国目前还没有真正的世界一流大学。

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有些功利

据悉,中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提法,源于1998年5月4日北京大学百年校庆典礼;这同时也是“985工程”名称的由来。据报道,“以当年财政收入测算,‘985工程’如果完全兑现,总投入在300亿元以上。”

“我们在进步,国外的大学也在进步。我没听过哈佛大学校长讲,哈佛就是世界一流大学。”许智宏认为,“985工程”的建设有些急功近利的味道。“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甚至都不是一代人、两代人就能完成的”。

中国大学软环境建设“很差”

许智宏介绍,现在的北大与耶鲁相比,论文数量上的差距不是那么大了。但他认为,中国整个大学的软环境建设,都没法和国外一流大学比。中国在这方面和世界一流大学相差“很远,很远”。

“一流大学是拿钱堆出来的。”。许智宏认为,大学最关键的,是应该培养更多优秀学者,培养更多优秀学生,一所大学何年何月成为世界一流并不重要。“如果大学的土壤变得非常肥沃,总有一天诺贝尔奖会在中国出现”。

TOP

我认为的标准

中国目前没有“世界一流大学”?我同意这个观点。但与原文也有一些不同看法。我觉得“世界一流大学”不需要这三个标准,只需要两个就可,人力和物力。

原文中标准的第一条就是“有从事一流研究工作的国际知名教授”。我觉得这句话有点意思。不知道西方世界如何,在东方的一些大学里,有国际知名教授吗?有。有从事一流研究工作的教授吗?也有。但是,有“从事一流研究工作的国际知名教授”吗?那就难说了。很多都是一出了名就退居二线了,好一点的是满足于把名字写在别人写的论文后面。差一点的干脆就把别人的文章冠上自己的名字。很多人搞研究就是为了自己的地位,金钱,根本就不是为了寻究自然规律,出发点不一样。取得了自己的个人利益后,“研究”本身呢,当然就“功成身退”了。如果大家都是这样,绝对不可能有所谓的“世界一流大学”。搞科学的要对大自然,对社会有强烈的好奇心,对自然,社会的本质有狂热的求知欲,对自己正在研究的课题有一种锲而不舍的执着,还要不会受“地位”“名利”的诱惑和约束。如果要我来说这第一条标准的话,就说“有具有好奇心,求知欲,执着,不受地位名利的诱惑和约束的研究者”。因为有了一大批这样的人,再辅以一大批金钱的资助,还愁不会有一大批影响人类文明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成果吗?还愁不能培养出一大批为人类文明作出很大贡献的优秀学生吗?有了这一些,还愁不会成为“国际一流大学”吗?因此,我觉得这一条就把第二条,第三条都包括进去了。但,现在的社会环境,能够产生这么一批人吗?显然不能。要建成“世界一流大学”还有非常漫长的道路要走。

当然,光有这么一批人就可以了吗?还是不行,还要靠金钱的支撑。要有足够的金钱,不光满足这么一批人的生活,使之没有后顾之忧,也要满足他们搞研究时所需费用,如果没有这一条,就浪费了这些人才的智慧,久而久之,智慧也就会淡化而去。从这个观点来看,成为“世界一流大学”的第二个标准是要“有足够的金钱支持”,虽然这看起来很“土”,但没有这一点是很难办成的。当然,在这过程中,就如同“以战养战”一样,以科研养科研也是一种可取的办法,但是,这需要有强有力的协调能力。这个过程本身也很难。

人力和物力是办成事的两个不可或缺的条件,办大学也是如此。人力和物力这两方面还都有硬件和软件两方面的考虑,同样,办大学也是如此。

TOP

有一个现象很可悲

能够尖锐地指出问题的往往是头衔前面有一个“前”字,在任的则往往不能这么尖锐。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