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

选举的困境连载节录 作者:赵心树

选举的困境连载节录 作者:赵心树

《选举的困境》自2003年简体版、2004年繁体版,2008年1月增订版出版以来,广受瞩目。这是一本角度新颖独到的研究美国选举制度的著作。它以深入浅出的语言勾画了美国选举制度的历史现状,深入分析了导致美术总统选举历史上出现的不同困境的原因。这种从制度设计和政治文化的角度来审视美国总统选举制度的研究极为少见。与此同时,该书还将美国选举制度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选举制度作了大胆而富有想象力的横向比较,无论我们是否同意这种比较,它都是我们认识美国选举制度的利弊提供了一个富有启迪意义的视界。能够帮助我们古老的民族重塑一度丢失的价值目标而感到喜悦和兴奋,但同时也为本书的缺点和局限而身感焦虑。作者赵心树,1955年出生于上海。1982年复旦大学学士,1985年斯坦福大学硕士,1989年威斯康辛大学博士。美国北卡大学教授,北卡大学新闻与传播研究中心主任,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曾任美国麦迪逊计算中心使用统计专家(1985——1989),滨州州立大学助理教授(1989--1990),明尼苏达大学访问教授(1996—1998),夏威夷大学访问教授(2003)等。

选举的困境连载节录   


作者:赵心树



前言

  2000年美国总统大选,三波五折,史无前例。11月7日投票后出现延续一个多月的僵局,最后得票较少的布什被法院判为胜者,令人叹为观止。到年底,此事被美国新闻界列为当年十大新闻之首,[1] 也被美国以外的世界新闻界推举为十大世界新闻之首。[2] 北京美兰德信息公司举行的一项抽样调查发现,中国22个大城市的居民将此视为当年最大的国外新闻;[3] 十万搜狐网民将之列为十大国际新闻的第一位。[4] 中国其他各种评选和投票也把此事列入十大国内外新闻、十大国际新闻,等等。[5] 布什因在此事件中扮演了主角而被中国媒体列为十大焦点人物中的第三位。[6]

  中国国内许多观察家们认为这场选举代表着美国的假民主制度的破产。例如,上海《新民晚报》刊登题为〈“难产”歌〉的漫画配诗,颇有点幸灾乐祸:

  美国大选洋相多,

  浆糊越捣越糊涂。

  高科电脑换手工,

  倒骑驴象迪斯科。

  咚锵咚锵咚咚锵,

  驴象合唱难产歌。

  举世讽刺笑话传,

  共揭民主遮羞布。[7]

  中国一些严肃的新闻评论也认为:“美国大选出现的‘技术失误’、法律纠纷与激烈的党派争斗,引发了人们对‘美国式民主’的质疑。”[8]

[ 本帖最后由 NZWJ 于 2009-11-29 10:31 编辑 ]

TOP

选举的困境连载节录(2)

另一些海内外华人的评论则认为美国制度十全十美,恰到好处,加一分太胖,减一分太瘦,一丁一点也不能改。特别是,美国现行选举制度框架是由美国宪法定下的,而宪法形同圣经,动不得。至于此次总统难产则是纯粹的“意外”,为防止“意外”而“修改选举规则”,是“得不偿失”。[9]

  作为茶余饭后的调侃,幸灾乐祸也无妨。美国宪法在世界民主史和美国现实政治中都占有特殊地位,出于尊重或维持稳定而反对轻易改动,更可以理解。但若各国学者、政治家及制度制定者们也都同漫画家一样一笑了之,或如教徒读经那样崇拜,则我们不敢苟同。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也是历史最悠久的民主国家之一。2000年大选难产有错综复杂的原因。[10] 若把它看做是美国人买单全人类受益的政治实验,把它同美国以及其他国家的选举放在历史与国际这纵横两维的背景下观察和分析,可以加深我们对选举最常见政治现象的理解。

  本书将首先为选举结果分类。我们将指出,选举除了所谓“善局”即理想的结局之外,还可能出现“无法局”、“违法局”、“僵局”或“困局”等多种“难局”。而2000年美国大选,就出现了多种难局。

  我们将指出,选举僵局与困局中与人类在进化中形成的竞争心理和平等心理有关,也与普通概率有关。在环境条件合适时,2000年的许多现象可能在美国重现,还可能在其他国家发生。因此,各国应当从中吸取经验教训,用以帮助改革本国的选举制度和计量技术。

  换言之,本书试图分析选举难局在人类心理、统计概率、投票计量及选举制度四个方面的成因。心理与概率不以设计者组织者的意志为转移,而计量方法与选举制度则可以改进。洞察难局背后的心理与概率原因,解剖难局暴露出来的计量手段与选举制度缺陷,有助于防止或减轻本国的难局,改善本国民主。

  既用中文写作,读者对象自然多是华人,包括作为多数族裔的内地或台、新、港、澳的华人,也包括作为少数族裔散居其他地方的华人。这些国家和地区的政治制度不同,位于政治制度核心的选举制度也不同。本书将建议一个宪政改革的长远目标。这个建议的基础是一般的人类心理及数学概率分析,它适用于所有的国家和地区。但本书将一再强调,长远目标方案绝不等于实际实施的过程方案,而过程方案必须考虑特定国家或地区的法律、政治、社会与文化现状。

  或问:适用其他国家的方案,也适用中国内地?中国的政治制度和选举制度确实与众不同。[11] 但世界上有哪两个国家的制度完全相同呢?更重要的是,中国人从来就没有把制度看成是一成不变的。

  关于选举制度,邓小平曾说:“大陆在下个世纪,经过半个世纪以后可以实行普选。现在我们县级以上实行的是间接选举,县级和县以下的基层才是直接选举。因为我们有十亿人口,人民的文化素质也不够,普遍实行直接选举的条件不成熟。”[12] 事实上,自从中华人民共和国于一九四九年成立以来,中国大陆的选举制度经常地处于变化之中并且还在继续变化之中。而这种变化的总的方向,最终可能无可避免地指向邓小平所提出的直接普选。[13]

TOP

选举的困境连载节录(3)

 1980年2月广西宜山县合寨选举产生村民委员会以后,各地农村基层选举的摸索得到了领导人如彭真、薄一波、江泽民的支持,并在制度化、程序化、普及化等方面取得进步,虽然它们还存在着许多的缺点。[14] 与此同时,从中央到地方,从人民代表大会到党委会的选举也在经历着深刻变化。[15]

  分析他国制度的优点缺点,总结别人的经验教训,有两方面的益处。第一,别人的技术方法可能帮助解决本国眼下的问题。第二,别人的经验教训有助于本国改革少走别人已经走过的弯路,避开别人曾经经历过的险路,绕过别人至今没有爬出来的陷井与泥潭,建设出最为有效、公平、合理和适用的选举制度。

  [1] 见〈美联社用户评出2000年世界十大新闻〉2000年12月26日载于中新社网站,http://dailynews.sina.com.cn/w/162544.html

  [2] 见〈美联社用户评出2000年世界十大新闻〉2000年12月26日载于中新社网站,http://dailynews.sina.com.cn/w/162544.html

  [3] 见中新社报道(中新网北京2000年12月19日消息):〈中国城市居民眼中的2000年国内外十大新闻〉,载于(中国电信)〖世纪龙〗网站:http://news.21cn.com/domestic/2000-12-19/149269.html

  [4] 见安洁(综述):〈网民评出2000年十大新闻〉。原载2001年1月8日《北京青年报》。转载于〖新浪网〗:http://tech.sina.com.cn/i/c/49013.shtml

  [5] 见〈2000年十大国际新闻〉,载《北京青年报》 2000年12月25日 星期一 第14版(国际专题),转载于〖北京青年报网络版〗http://www.bjyouth.com.cn/Bqb/20001225/GB/4473^D1225B1425.htm。又见〈36家媒体评出2000年十大国际新闻〉,原载〖新华网〗,2000年12月25日上网,转载于(中国电信)〖世纪龙〗网站http://news.21cn.com/world/2000-12-25/152065.html。又见〈2000年十大新闻评选〉,原载(中国电信)〖世纪龙〗网站http://life.21cn.com/10news/index.html,2001年3月23日上网,转载于〖新浪网〗。

  [6] 〈本报与国内35家新闻媒体联合评出2000年国外十大焦点人物〉原载《北京青年报》2000年12月25日,第15版(国际专题),转载于〖北京青年报网络版〗:http://www.bjyouth.com.cn/Bqb/20001225/GB/4473^D1225B1533.htm。

  [7] 白鸥诗,天呈画(诗配画)〈“难产歌”〉,载于上海《新民晚报》2000年11月25日星期六,第27版(漫画世界版)。

  [8] 〈36家媒体评出2000年十大国际新闻〉,原载新华网,2000年12月25日,转载于(中国电信)〖世纪龙〗网站http://news.21cn.com/world/2000-12-25/152065.html

  [9] 引自薛兆丰:〈解读美国大选纷争〉,原文未注明日期,从内容看当作于2000年11月7日之后,赵心树2001年4月12日从薛兆丰网站http://stevenxue.com/st_207.htm下载。参见胡志伟:〈遵法守法乃民主真谛〉,载(美国)《世界日报》2000年11月21日星期二C2页,(民意论坛)版。

  

[ 本帖最后由 杰亮 于 2009-11-29 10:46 编辑 ]

TOP

选举的困境连载节录(4)

 [10] 许多学者曾指出美国2000年大选风波的原因复杂多样。例如,见张咏华、陈怡、方圆:〈时效性并非新闻报道的唯一原则--美国传媒关于总统选举报道失误引发的思考〉上海《新闻记者》月刊,2000年12月刊,总第214期,11-13页。又见赵心树:〈美国大选应当采取直选、复选制〉,载于(美国)《世界日报》2000年11月21日C2页,民意论坛版。关于“原因”的种类特别是部分原因的概念,见赵心树:〈部分原因与因果关系的分类〉,载于《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2卷第3期(总第54期),2002年5月,第18-24页;转载于网刊〖中国新闻传播学评论〗http://www.cjr.com.cn/gb/node2/n ... ect15ai1061459.html。

  [11] 参见Tianjian Shi(史天健):Political Participation in Beijing,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7.

  [12]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220页,转引自林尚立:《当代中国政治形态研究》407页,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1月第1版。

[13] 参见李凡:〈中国选举的最新发展:美国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心的讲话和讨论〉,载于〖中国选举与治理·选举制度〗,http://www.chinaelections.org/readnews.asp?newsid={CA33F23F-EC3D-450B-810B-66EA4E718559}, 2002年9月3日转载自〖世界与中国网〗,文中注明讨论会举行于2月15日。又见田小泓:〈在宪法体制内进行政治体制的程序性改革—从布云的乡长直接选举实践看中国政治改革的趋向〉,载于〖中国选举与治理·选举制度〗,http://www.chinaelections.org/readnews.asp?newsid={BA6E61F3-9741-465B-9448-4B57302C9B7B},2002年8月29日上网。

  [14] 见梁骏、石树人、李丽娜编著:《村民自治-黄土地上的政治革命》,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0年1月第1版,69-210页。又见安蓓、杨跃萍(据新华社昆明2003年11月26日电):〈基层民主在中国农村生根发芽-“海选”模式在六十八万个乡村展开〉,人民日报(海外版)2003年11月27日星期四第4版。 又见Tianjian Shi (史天健):Eletioneering in Rural China, EAI Working Paper No. 24, East Asian Institute, 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 1999.

  [15] 马立诚、凌志军著:《交锋:当代中国三次思想解放实录》北京:今日中国出版社,1998年3月第一版,409-410页。又见:(多维新闻社2002年7月19日电)中央社记者曾淳良北京特稿:〈加強民主建設是中共新领导班子建立威望之道〉,载于〖多维新闻网〗,http://www2.chinesenewsnet.com/c ... 8_17_03_55_2002.htm。又见李凡:〈中国选举的最新发展:美国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心的讲话和讨论〉,载于〖中国选举与治理·选举制度〗,http://www.chinaelections.org/readnews.asp?newsid={CA33F23F-EC3D-450B-810B-66EA4E718559},转载自〖世界与中国网〗,未注明文章上网日期,但文中注明讨论会举行于2月15日;赵心树2002年9月6日下载。又见田小泓:〈在宪法体制内进行政治体制的程序性改革—从布云的乡长直接选举实践看中国政治改革的趋向〉,载于〖中国选举与治理·选举制度〗,http://www.chinaelections.org/readnews.asp?newsid={BA6E61F3-9741-465B-9448-4B57302C9B7B},文中未注明上网日期,从上下文看当作于2001年12月以后,赵心树2002年9月6日下载。

(連載中)

[ 本帖最后由 杰亮 于 2009-11-29 10:49 编辑 ]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