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

当历史变成地理 作者:饶胜文

当历史变成地理 作者:饶胜文

当历史变成地理  


作者:饶胜文


  
两岸重启协商以来,一直本着先易后难、先经济后政治的原则。不过,这是指台面上协商议题的次序而言,至若台面之下,两岸的政治博弈其实一直在微妙地进行着。经济议题为易,而政治议题为难,这反映出双方都认识到两岸政治问题的复杂。两岸政治问题的复杂,植根于错综复杂的时空背景。时间性展现为历史,空间性展现为地理。于是,在两岸的政治博弈里,我们得以欣赏到,双方的智慧在历史与地理之间,微妙却精彩地演绎。4月22日,在与华府智库的视讯会议中,马英九提出了“一个新的地理观”。虽然他在阐述这一新地理观时,说到“要充分发挥台湾的地理资产”,在美国、日本、大陆及东协等几大经济体之间成为多方交流和多方双赢的平台,但这基本上是他竞选时提过的同心圆说的再述,谈不上新意。那么,他的新地理观到底新在哪儿呢?

  马英九本人的话透露其中端倪,也让我们看到他的新地理观中新意的指向。“自从就任以来,我们的重心一直放在台湾的地理,而不是历史上。”他的新地理观,新在试图以地理论实现对历史论的突围。这种突围,既有对岛内政治话语中的历史论的突围,也有对两岸政治关系中的历史论的突围。

  他的新地理观是从岛内政治说起的。“我们社会中过去有些人受到内战与冷战的影响。另外有些人被悲情意识所束缚,希望不计一切改变现状。这两种心态都没办法让国家进步,反而破坏国内的社会和谐与制造国际紧张。”台湾的社会政治现状深受历史的影响。台湾特殊的历史际遇让台湾人的历史记忆里充满了一种被抛弃被伤害的悲情。民进党的政治人物为选举计,操弄历史悲情,制造族群撕裂,社会分裂。历史际遇与历史悲情遂成为台湾选举话语中的历史论。如果台湾社会不摆脱这种历史论,不走出历史悲情,就不会有真正的社会和解。马英九说他将施政重心放在地理而不是历史上,从岛内政治来说,就是试图以地理论摆脱历史论,超越历史悲情,引领台湾面向未来。

  他也强调,“两岸关系在这个新的地理观之中,有其特殊的地位。”但在他的新地理观中,两岸关系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却并未详述。两岸关系的现状是历史演变的结果,在对两岸问题的认识里,也有一种历史论的思维。

  在大陆,从上个世纪的两份关于台湾问题的白皮书,到2005年的《反分裂国家法》,都将台湾问题的根源归结为内战。胡锦涛在纪念《告台湾同胞书》30周年而发表的讲话中,亦重申此意,“1949年以来,大陆和台湾尽管尚未统一,但不是中国领土和主权的分裂,而是上个世纪40年代中后期中国内战遗留并延续的政治对立,这没有改变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的事实。”强调内战,意在强调一个中国。以历史上的内战作为现实中的两岸问题的根源,这是一种历史论。按照这种历史论,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中华民国是一种历史的关系,历史的衔接点是1949年。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取代了中华民国,以代表中国,中华民国从此退出历史舞台。台湾问题只是内战遗留的问题,并不是“中华民国在台湾”。一个中国,当然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这是两岸问题中大陆版的历史论。

  马英九在这个视讯会议的同一天,接受《中国时报》的专访,将两岸问题的根源定位为“内战”,以此表明,他接受“内战”史观,接受一个中国的原则。但是,他讲一个中国,却不再讲统一。他讲过“终极统一论”,也曾抛出过“台独选项论”。马英九就任后多次表示,他任内不碰统一议题。最近,他在就职一周年英文记者会上又表示,“两岸关系的改变,应由台湾2300万人民,甚至是未来的子孙世代作决定,而非我们这一代作决定”。这一表述,对于台湾的未来,所画出的范围之宽泛,实可将“终极统一论”和“台独选项论”都包括其中。如果不再讲统一――哪怕只是作为一种遥远愿景的统一,那么,所谓一个中国就是虚的。

  关于两岸关系的现状,他在多个场合下讲,两岸在法理层次上互不承认,但在务实的层面上互不否认。所谓两岸在法理上互不承认,就是他不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一如大陆不会承认中华民国在1949年后还存在;所谓在务实的层面上互不否认,就是他不否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大陆的存在,同样,他也希望大陆不否认中华民国在台湾的存在。前者是基于两岸的宪法,不允许在同一片国土上有两个合法政权存在;后者则毋宁说是他的一种希望和呼吁。但是,鉴于他已不再讲统一,因此,法理层次上的互不承认是虚的,务实层面上的互不否认是实的。实际上,他是希望大陆不否认他把台北“总统府”所治辖的那片地域叫作中华民国。

  在那次视讯会议上,马英九在阐述新地理观而谈到两岸关系时,除了谈到两岸协商和由此带来的缓和外,他重申,“两岸和解的核心就是‘九二共识’,也就是两岸认知到这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但双方的定义有所不同。”这就是“一中各表”。这也是马英九在同一天里阐述历史与地理的相通之处。

  从“内战”史观到“九二共识”,二者之间内在的逻辑就是一个中国原则;马英九早就表示承认“九二共识”,现又表示接受“内战”史观,这样,在一个中国问题上,马英九与大陆并无原则性分歧。但是,“一中各表”是马英九接受“九二共识”时强调的内容,而对于马英九来说,作为“一中各表”中的一个中国,却分出虚实两面。虚的一面是法理层次上的中国,在这个层次上,两岸虽然互不承认而看似相互矛盾,这种矛盾倒是恰好将两岸连结为一个中国;实的一面是务实层面上的中国,这个中国是“中华民国在台湾”。这个中国的政治地位却是处在一种他希望不被否认的状态。

  在两岸间,法理上的互不承认决不可能变成互相承认,而务实层面上的互不否认却有可能变成事实上的互相否定。而以目前的两岸现状衡量,他否定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大陆却有可能否定“中华民国在台湾”。这是马英九在两岸政治关系中的尴尬。
  马英九在同一天的时间里,先讲历史论,再讲新地理观,二者联系在一起,遂微妙地产生出一种延伸的可能性。他一方面讲“内战”史观,确认“一中各表”式的一个中国;而根据“一中各表”,在台湾岛内,一个中国被表述为“中华民国”;另一方面,他又以新地理观来看待两岸关系。这就给人留下这样的想像空间:中华民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关系,不是历史关系,而是地理关系。在前一种关系里,中华民国已然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取代,而在后一种关系里,“中华民国”又似乎以某种方式存在。

  我们若以大陆版的历史论为起点,望向马英九的新地理观,可以依稀看到这样几个层次:根据大陆版的历史论,中华民国只存在于1949年以前的历史中;根据马英九版的历史论,中华民国存在于“一中各表”里;那么,根据他的新地理观的提示,中华民国是不是存在于现实的地理空间里?

  当然,这只是马英九以新地理观看待两岸关系给人带来的联想。当年李登辉抛出“一个中国,两个政治实体”时,其实也只是一个模糊而宽泛的概念,待到他后来抛出“两国论”时,才发现“两国论”其实包含在这个提法之中。因此,对马英九的新地理观作这样延伸式的联想,并非杞人忧天。至若马英九本人是否有此意,有耶?无耶?抑或有无之间?他并不曾明说。不过,从他已经表述出来的地理与历史的关系看,用地理观超越历史观,却是在他的思维之中。

  “中华民国在台湾”的政治地位的困境,包含在大陆版的历史论里。若以地理观超越历史观,那么,马英九的新地理观是否也有这样的功能――从大陆版的历史论中突围,为中华民国的存在找到现实的空间。

  当历史变成地理,中华民国也就有可能从被禁闭的历史里脱身而出,找到现实的地理空间。

  两岸经过二十年的激荡、研磨,双方对于两岸问题的要害、各自的立场、以及如何基于各自的立场而解剖问题的要害,其实都非常清楚。对于大陆来说,从决不动摇的一个中国原则,到由“内战”史观推演出的大陆版历史论,内在的脉络非常清晰。这一脉络有时便微妙地体现在两岸的互动中。

  第三次“江陈会”期间,大陆方面原本有意安排江丙坤参访南京的“总统府”旧址。这个看似不经意的参访活动里,便体现着大陆版的历史论。这样一个参访活动等于是在提示岛内:中华民国曾经是中国。值得注意的是,江丙坤参访“总统府”一节作为他访问大陆的行程方案,早在一个月前就由海基会报送台北“国安会”,“国安”高层一直未置可否;而就在行前,“国安”高层却急踩煞车,取消了这一活动(4月20日)。这个时间,也恰好是马英九的新地理观出台的前夕。不知这个时间上的巧合,是否表明,正是马英九的新地理观,帮助台北高层检视出江访南京“总统府”这一节里所体现着的大陆版的历史论。

  江丙坤参观南京“总统府”这一动议提出来时,马英九的新地理观尚未出台;待到吴伯雄访问大陆,却是在马英九的新地理观提出之后。

  吴伯雄此次访问大陆,主题是纪念“孙中山奉安南京80周年”。这是一趟历史之旅。吴伯雄在大陆的行程,除了到北京外,他还去了重庆、杭州和南京。若行程里再加上广州,中华民国的历史脉络在地理上的呈现,就很完整了。
  在重庆,吴伯雄除了参观国民政府旧址,还出席了一个台湾周的开幕式。在开幕式的会场,在吴伯雄发表演说的舞台,背景屏幕上,赫然写着“重庆·台湾周”。这又不禁让人联想到地理。

  在台湾岛内,朝野两党的政治人物,包括马英九本人,但凡涉及大陆事务,无不强调“对等”、“尊严”。言下之意,是台湾与大陆的对等,台北与北京的对等。然而,重庆的那一幕,无异于提醒岛内:与台湾对等的,是诸如重庆这样的行政区。
  同样,这只是重庆的那一幕给人在地理与政治上的联想。至若大陆的决策层是否有此意,有耶?无耶?抑或有无之间?谁也不曾说过。不过,考虑到该活动的主办方为国台办和重庆市政府,而非渝台双方合办,从规范性讲,不应如此表述;而如此高规格的活动当然也不应出现由于随意而犯下的表述规范性上的失误。因此,有理由相信,重庆的那一幕,体现着的是大陆版的地理论。这与马英九的新地理观适成对应。

  如果说,大陆版的历史论已然将中华民国列进了1949年以前的历史里,那么,这个大陆版的地理论,则将台湾列进了与重庆相对等的行政区里。这样,从历史论到地理论,大陆对“中华民国在台湾”进行了完整的解构。当历史变成地理,台湾也就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个行政区。

  在重庆,还有一个很有意味的小花絮。在那个开幕式的前一天晚上,吴伯雄会晤薄熙来时,幽默地说道,“有人说薄熙来是大陆的马英九,我们觉得,也许马英九是台湾的薄熙来。”被媒体誉为妙语连珠。若看到“重庆·台湾周”这一表述,再细想吴的话意,则这句话,不啻是妙语,简直是禅语,甚或是谶语。

文章来源:《中国学术论坛网》(2009年6月3日)

[ 本帖最后由 NZWJ 于 2009-6-14 09:55 编辑 ]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