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

当代亚当·斯密主义者错在哪里? 作者:蔡厉

当代亚当·斯密主义者错在哪里? 作者:蔡厉

当代亚当·斯密主义者错在哪里?


作者:蔡厉



全球经济危机愈演愈烈,并开始被冠以百年不遇的名号。作为此前资本主义在全球迅猛发展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开始遭遇质疑和批判是理所当然。全球的人们的确应该静下心来,做一个深刻的理论反思,过去的几十年,甚至自资本主义诞生以来的过去的近两个半世纪以来,我们究竟做错了些什么?唯有如此,才能找到这场大危机的真正根源和正确的应对之策。

然而也有一些学者拒绝这样的反思,他们坚称新自由主义本身没有错,错就错在我们偏离了它。这一论调的国内代表人物是北京大学的经济学教授张维迎,国际代表人物则更有来头,不仅是哈佛大学的教授,还是目前唯一的亚洲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他就是旅美印度经济学家阿玛蒂亚·森。不久前张维迎发表题为《彻底埋葬凯恩斯主义》的文章称,本次危机的根本原因在于全球政府对经济干预过多,所以解决之道就是打破一切干扰因素,回归纯粹的自由主义,尤其是奥地利学派;阿玛蒂亚·森则在名为《重读亚当·斯密:我们不需要新资本主义》文章中写道,造成这次美国金融危机的失信和欺诈问题,《国富论》早已明确指出,我们只是没有读透亚当·斯密,没有按他说的做而已。

在西方经济理论史中,无论自1980年代以来兴起的新自由主义,还是自1770年代以来由亚当·斯密所开创的古典自由主义,其内核都是亚当·斯密所提出的自由放任。所以,无论新自由主义,还是古典自由主义,又都是亚当·斯密主义。张维迎和阿玛蒂亚·森是堪称当代亚当·斯密主义者的中美典型代表。

经济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一种理论的的基本假设是以当时的环境为基础的。一旦环境发生了变化,不再支持以前的一些基本假设,这套理论便会失效,要维持这一理论,必须对一些假设做出合乎现在环境的修改。但是如果环境的变化是根本性的,致使核心假设无法成立,那么这一理论大厦也就完全坍塌了。

亚当·斯密自由放任主义的有两个核心支撑假设。一是,个人追求私利的经济活动有益于整体社会福利的增进;二是,凭借价格机制这只看不见的手的调节,一个社会的经济活动可以永远持续。前者在《国富论》里有明确指出,而对后者,斯密没有明说,但现在我们可以观察的到,是一种隐含假设。然而,历经近两个半世纪的演变之后,如今我们所处的环境与亚当·斯密时代相比,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使得这两个核心假设都已经失去成立基础。

对于个人追求私利的经济活动有益于整体社会福利的增进这一假设,其成立环境须要具备两个要素。一是经济行为主体的博弈能力基本均衡,二是生产活动对自然环境不产生不利影响。只有在双方博弈能力基本均衡的状态下,所达成的交易才是对双方都有利的。如果,一方太强,另一方太弱,交易将会在弱势一方利益受损的被迫状态下进行,不仅不会增加整体社会福利,反而会降低。同时,只有在生产活动对自然环境不产生不利影响下,人们才不会随经济的发展而增加环境污染之苦,不影响整体社会福利。亚当·斯密时代依然是一个手工作坊时代,大规模的工业化尚未出现,上述两个要素完全具备。但是,随着机器化大生产的推进,信息和交通技术的进步,经济行为主体之间的博弈能力开始加速分化,生产活动对自然环境不产生不利影响也愈发明显。博弈能力的分化不仅表现在劳资双方之间,而且也表现在生产者之间,现在已经出现了一些全球垄断巨头,这在斯密时代是难以想象的。人类生产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不仅表现在对水、空气等的污染上,更重要的是使的整个生态系统都在发生改变,大气温度正在逐步升高。甚至有一种观点认为,生态系统正在接近一个临界点,一旦突破这一点,将无法恢复,而会一路恶化下去,这意味着人类失去控制的经济活动将会将地球变得不再适宜自己生存,在斯密时代这更难以想象。

对于一个社会的经济活动可以永远持续的假设的成立,须要保证经济活动免受两个制约,一是需求的制约,二是资源和环境的制约。在斯密时代,这二者均不存在,但是在当今时代这两个制约都已经非常突出。实际上需求的不足早在马克思以及后来的凯因斯所处的时代已经表现的很突出了,这两个也都对亚当·斯密主义进行了大规模修正。然而现在比那时又更为严重,因为那时的资本主义对全球来说仍然是局部的,市场经济并没有覆盖到全世界,非资本主义的地区可以为资本主义世界提供“外需”,而现在经济全球化已经相当充分,市场经济已经覆盖全球,全世界的资本主义成为一个整体,“外需”已经不存在失了。需求的制约产生于社会制度层面,是一种“软”约束;而资源和环境的制约则源自自然因素,是一种“硬”约束。在当今的经济环境中,软硬约束均已出现,亚当·斯密的经济可持续假设已经灰飞烟灭。

环境的变化已经粉碎了亚当·斯密理论支柱。然而诚如张维迎和阿玛蒂亚·森之流的当代亚当·斯密主义者,却无视200多年来世界经济环境的变化,一味坚守亚当·斯密当年所提出的理论,这无异于刻舟求剑,也是一种教条主义。事实上,我们须要重构假设,重建理论。

文章来源:「价值中国网」(2009年3月19日),作者为共道战略研究所首席研究员


[ 本帖最后由 杰亮 于 2009-3-19 12:19 编辑 ]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