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

杨玉良校长主持奥巴马与中国青年对话实录 等多篇

师承关系——两个科学王朝的故事(42)

我们或许可以从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理解,为什么Rabi的“科学王朝”可以诞生6位诺贝尔奖得主!与Brodie的王朝相比,可谓是“冰火两重天”!

我要请大家原谅的是,由于我的知识背景,我的两个故事都是自然科学学科的。然而,我相信对人文、社会科学也会有参考价值。

其实,上面的例子在本质上是反映了一个学风道德问题。它告诉我们什么才是真正高尚的学风道德,什么才是值得称道的师生关系。当今世界,“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学术界的浮躁之风相当盛行,抄袭、造假、剽窃……在高校时有发生,严重败坏了学生、学校、学者的名声。我们一定要杜绝这样的事情的发生,对发生了的,我们将毫不手软地加以严惩。我希望,我们研究生和导师一起来捍卫学术的高尚性和纯洁性。

上面的例子也告诉我们:师承关系是至关重要的,他可以培养年轻科学家对好的问题及关键课题的感觉,传承研究风格,以及教导自己未来学生的方式,以致可以代代相传(其中有好的,也有坏的)。Harriet Zuckerman在分析了美国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情况后总结道:“徒弟从师傅那里获得的东西中,最重要的是‘思维风格’,而不是知识或技能。”中国也有一句古话——名师出高徒。因此,导师对你们日后的学习和研究工作是十分重要的。复旦大学对所有新上岗的研究生导师进行了岗前培训,希望他们真正做到爱护学生,“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同时,我们也要求研究生尊重导师,努力学习和研究。师生关系要靠导师和学生一起来营造和维护。一个和谐的师生关系,可以使大家身心愉快,工作才会有效,才更能出成果。

研究生同学们,你们是我就任校长后迎来的第一批研究生,你们和我肩负着同样重大的历史责任。年初,我在我的就职典礼上引用了MIT第九任校长Karl Taylor Compton的座右铭:“当你离开每一块营地时,它都应该比你初到时更加美丽。”我现在也想把这句话送给你们。

我想说:复旦欢迎你们!相信复旦因为有了你们,未来一定会更加辉煌而美丽!
谢谢大家!

出处:「复旦新闻文化网」(2009年9月7日)

[ 本帖最后由 杰亮 于 2009-11-1 09:10 编辑 ]

TOP

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的文化外交图景

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的文化外交图景
                          作者:李关云



11 月16 日,美国总统奥巴马选择在象牙塔之外的上海科技馆,与中国大学生进行对话。知情人士透露,这是为遵循西方“市政厅会议”(town hall meeting)的形式,场地需要确保听众环坐听讲。

11 月17 日,作为奥巴马此次“公共外交”的后续动作,中美发表联合声明确定,美方将启动一个鼓励更多美国人来华留学的新倡议,今后四年向中国派遣十万名留学人员。而目前美国在华留学人员约为两万名。来而不往非礼也。作为16 日对话奥巴马活动的现场主持人,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17 日告诉本报,他也有一个宏大的“文化外交计划”——以教育为突破,推动中国文化全球传播。

“来而不往非礼也”

杨玉良校长承认,奥巴马可以在1 分钟之内,就表现出非凡的亲和力。11月16 日中午,杨玉良和3 名代表网民提问的学生在电梯口等候奥巴马,令他印象深刻的是:“奥巴马一出电梯知道我是主持人后主动与我合影,然后与3 名学生寒暄并一一合影。”

演讲结束之后,杨玉良作为中方的唯一代表送奥巴马离开,在电梯里面,奥巴马也随口问自己的幕僚:“我今天没出什么纰漏吧?”16 日的这场公开演说,奥巴马顺利谢幕。

早在1984 年4 月,罗纳德•里根就在复旦大学开创了美国总统对话中国大学生的先河。除了发表演讲之外,里根还安排了一个小插曲,他步入一间普通教室,打断英美文学大家陆谷孙教授的一堂有关莎士比亚文学的课程,并回答学生提问。

25 年之后,美国在公共外交的平台上已经不再满足于说,他们还打算进一步“读懂中国”。奥巴马对杨玉良说,他真希望能够像美国驻华大使洪博培那样说一口流利的中文。奥巴马指着周围的多名幕僚告诉杨玉良,他们的孩子现在都在学习中文。他希望有更多的人学习中文,也希望向中国派出更多的留学生。

来而不往非礼也。杨玉良告诉本报,明年1 月他将赴美国,与耶鲁校长讨论进一步增加学生与教师交流项目,并打算合作研究未来二三十年的中美关系。

文史哲出海

杨玉良是中国第一个去德国攻读博士后的人。当时的德国总统邀请他作客总统官邸,杨玉良问总统,德国人的英文水平很高,为什么还要建那么多的歌德学院?首相说的两句话令杨玉良铭记于心。第一句是,哪里有人会说德语,哪里就有我们德国人的利益。第二句是,只要人们能读懂康德与黑格尔,他们就能理解我们的思维方式。

撒切尔夫人的一句话也令杨玉良耿耿于怀。她曾经说过:不要担心中国威胁论,因为中国直到现在还没有输出任何思想与主义。杨玉良说:“中国不是说要输出价值观,我们只是不想被人误解。现在在很多地方,中国被误解得太多了。”杨玉良觉得,消除文化障碍和误解的最根本方法,就是加大各种层次人员的海外交流,尤其是人文和社会科学领域的学者。以前出国的主要是理工科方面的科学家,他们容易陷入在实验室里,比较难融入美国社会。

杨玉良表示,在对外交流方面,复旦将会对文史哲等人文学科给予“特别照顾”。他认为目前高校人才出国交流的结构不合理,文科过分集中于经济、管理等专业,人文领域出国交流太少。

(未完待续)

[ 本帖最后由 NZWJ 于 2009-11-19 18:44 编辑 ]

TOP

360°对话奥巴马(58)

国际政治系07 级学生邓贝西,作为学生代表,有机会从网上选择了一个问题,向美国总统提问。他是昨天8 个问题中的最后一问。邓贝西觉得现场前7 个问题都偏软,奥巴马回答起来轻松自如,因此很有必要抓住最后的一个机会,问一个比较硬的问题。所以他选择了阿富汗问题。听了他的问题后,坐在邓贝西身旁的美国驻华大使洪博培对他:“这个问题很好。”

360°:杨玉良校长与奥巴马总统的幕后对话

作为本次交流活动的主持人,杨玉良校长迎接了美国总统奥巴马并在活动结束后送走了他。在会场外,他和总统先生进行了一些交流,也发现了一些特别的信息。杨校长告诉记者,奥巴马的确十分随和。原来的议程安排中并没有总统和中国青年合影的议程,但是奥巴马总统一走下电梯就主动走到他身边并让记者为他们合影。同样,他也和三位迎候他的学生一一合影、寒暄。

全场活动结束后,杨校长成为送奥巴马总统上车的唯一一位中方人员。“在电梯里,奥巴马总统感慨地对洪博培大使说,如果我能说中文就更好了。”杨校长向记者描述了他和总统先生及其随从在电梯里的对话,“奥巴马随后称赞了我的英语,我告诉总统,我的英语不算好,但我的学生们、中国的年轻人英语都学得很好。总统再次对我表示,他对中国青年人的英语印象深刻,他认为这为中美两国关系的未来发展奠定了基础。”杨校长表示,奥巴马告诉他,美国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学中文,“总统指着身边的官员说,他的儿子在学中文,他的女儿也在学中文”。

杨玉良校长说:“奥巴马总统和所有的美国官员都对中国青年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对这场对话活动非常满意。”

出处:「复旦新闻文化网·相辉笔会」
http://news.fudan.edu.cn/2009/1117/22841.html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