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12
发新话题
打印

著名学者钱文忠聊中国传统文化

著名学者钱文忠聊中国传统文化

【作者简介】钱文忠,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中国著名的梵文、巴利文研究的学者。1966年6月出生于上海。1984年考进北京大学东方语言文学系梵文巴利文专业,师从季羡林先生。1980年代中期留学德国汉堡大学印度与西藏文化学系,专攻印度学以及伊朗学、藏学。兼职有华东师范大学东方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香港汉语基督教文化研究所研究员,季羡林研究所副所长,中国文化书院导师,北京电影学院客座教授,北京大学《儒藏》精华编编纂委员等。著有:《瓦釜集》、《末那皈依》、《季门立雪》、《天竺与佛陀》、《国故新知》、《人文桃花源》;译作《唐代密宗》、《道.学.政——论儒家知识分子》、《绘画与表演》(合译);编集各类文集及古籍校理十余种,发表各类文章一百余篇。钱文忠2008年上央视《百家讲坛》主讲《玄奘西游记》后,声名大噪。2009年春节期间,钱文忠主讲的《解读三字经》又创下平均2.12%的高收视率,赢得一片美誉。此后,民主与法制出版社将讲座内容结集出书,首印百万册。是《百家讲坛》继易中天、于丹后的第三位标志性人物。

著名学者钱文忠做客新浪聊《三字经》与中国传统文化



    2009年2月11日13:00,著名学者、百家讲坛的主讲人之一钱文忠(blog)做客新浪读书频道,畅聊《三字经》和中国传统文化。钱文忠师从季羡林先生学习梵文,在文学、历史和佛学上有非凡造诣。钱先生曾在百家讲坛中讲授过玄奘的故事,目前讲授的是《三字经》,节目一推出即好评如潮。 以下为聊天实录。

    主持人:全球的新浪网友大家好,欢迎大家光临新浪读书名人堂,我是主持人魏萍。先给大家念一段:“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不过下面我就不会背了,这就是中国传统的儿童启蒙读物《三字经》的开篇。我们今天非常有幸请到的老师就是复旦大学的教授钱文忠老师。

  钱文忠:大家好,大家好。

  主持人:钱文忠老师,是不是很多人都跟我一样只能背到这种程度。

  钱文忠:你是我见到的背了很多的。

  主持人:因为我小时候读过一些,但是我以前读的时候可能只能读到这种程度,因为前面这一段是我可以理解的,但后面有一些可能有它背后的故事,我并不了解。

  钱文忠:在我碰到的朋友当中,你的确是属于能够背很长的人。出现这种情况实际上是跟中国改革开放30年是一致的。改革开放30年以来,中国对传统文化重新重视起来了。你比我小得多,到你们这一茬,传统的典籍又开始有人读了。在我们这一茬,即使是受人文教育大学毕业的,一般的基本都只知道前两句“人之初,性本善”,知道“性相近,习相远”的拦腰少了一半,到后面能背的基本没有了,背到你那种程度在我们这个年龄层很少见。

  主持人:现在还有人研究《三字经》吗?

  钱文忠:也是最近几年,因为随着传统文化热、国学热,大家对传统文化又重新燃烧起一种兴趣。这个书也大量印了一批。前一段时间出现了两位学者,一个是顾静(即金良年),也就是上海书店出版社的总编辑,也是一位非常棒的学者,他对《三字经》做了一个解释和注解。还有一位在国外生活的博士,叫刘宏毅,他也解读了一下《三字经》。这现在应该是两部比较重要的关于《三字经》的解说或者研究的作品。

  主持人:随着国学热,大家可能对《三字经》的关注越来越多了。

  钱文忠:对。

  主持人:作为传统的启蒙读物的《三字经》,古代的小孩是什么时候开始读呢?

  钱文忠:不一定。因为我们知道像中国传统当中并没有像今天这样国家义务制教育的规定,早的怕恐怕3岁左右就开始,三四岁就开始,四五岁也有,不一定。

  主持人:您第一次读《三字经》是多大?

  钱文忠:我记得五六岁,那是家里悄悄地教的。因为我1966年出生,那时还是文化大革命,是一个很疯狂的时代,这种东西是不能教的,是封建的,所谓的腐朽的东西。家里一些长辈有意无意地哼两句,就跟着读一读。

  主持人:那时候家里人会不会像你这样讲一讲(三字经)背后的故事?

  钱文忠:基本不会。因为实际上按照中国传统的教法,中国原来孩子们开始读书是非常强调记忆的。中国传统的教育一般来讲,不是百分之百要求理解。一般是认为孩子在13岁以前的记忆力最好,所以在那个时候应该把那些古籍四书、五经,当然多的还有,尽量把它背熟,意思不用解释,因为将来“读书百遍、其义自现”,你将来会理解,或者将来再解释。

  

[ 本帖最后由 NZWJ 于 2009-2-25 09:07 编辑 ]

TOP

著名学者钱文忠做客新浪聊《三字经》与中国传统文化(2)

主持人:我们知道古代的人基本上都是从诵读开始,从背开始,背对我们的学习有什么意义吗?

  钱文忠:现在来看是有的,因为背的过程,我们原来非常单一的把它理解为一个死记硬背,实际上错了。记忆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活动,记忆不仅仅是把东西记下来,而是把一些东西使它完全变成你自己的记忆。而在你的记忆当中,它们会交融,会冲突,会互相补充,互相丰满,它绝对不是今天用电脑进行索引就可以替代的。你说今天我们可以用电脑做索引,能替代记忆的功夫吗?不行。

  主持人:刚才您谈到五六岁读《三字经》,少年时代您有别的感兴趣的东西吗?

  钱文忠:我们那个时候因为不像现在的孩子有那么多选择,顶多就是打打弹子,爬爬树什么的,没有像现在有电子游戏,没有像现在有丰富多彩的东西。
主持人:除了读您被称为“儒林秘笈”的《四书章句集注》。

  钱文忠:那时是瞎看。因为那时“四书”几乎是反动的,因为朱熹是反动人物。我自己完全不懂。我们小时候也没有武打小说,哪里有!武打小说像金庸、梁羽生、古龙,是随着改革开放才传进来。在1949年以前有一些老派的武打小说,那时根本不印,所以我们看武打小说都很晚。

  主持人:《四书章句集注》给您开了窍。

  钱文忠:谈不上,那时会自己看一下,自己瞎琢磨。

  网友:越看越喜欢您的节目。第一次看您讲“玄奘”,那时稍微平淡了一点,这次看您的台风比较稳健,也自信了很多。

  钱文忠:也不是,因为在讲玄奘的时候也没有什么不自信,因为这是题材决定的。玄奘是一位高僧,你在讲述他的时候当然不应该是一个太活泼的讲法。但《三字经》还主要是一个启蒙类的读物,当然它针对的不仅仅是孩子,它也可以针对成年人,但是它毕竟还应该比较轻松的、快乐的、流畅的,它里边没有像《玄奘西游记》里边有那些比较艰深的问题,比如一些比较复杂的佛学问题,它没有。

  主持人:可能更生动,更贴近大家一些。

  钱文忠:对。

  主持人:《三字经》创下的收视率您知道有多少?

  钱文忠:我后来很晚才知道,我对数字不敏感,这个收视率应当是相当高的。

  主持人:对,是0.21%。

  钱文忠:平均,最高有一集到了0.31%,这是蛮可怕的一个收视率,它出乎意料,但是有的时候又在意料之中。因为我们知道在春节期间取得这个收视率是难能可贵的,它的含金量比较高。因为春节期间所有的电视台精彩节目层出不穷,大家选择的余地比较多。还有一个,春节期间大家不一定看电视,走亲访友很忙。再有一个,在春节期间《三字经》、《百家讲坛》的播出时间是改过的,很多人不知道它在什么时候播。但是这样一个收视率,我觉得主要还是说明几个问题:第一个问题,《百家讲坛》实际上受欢迎的程度非常高,依然有它非常旺盛的生命力。前一段时间很多媒体对它唱衰,实际上我觉得《百家讲坛》的收视率一直比较平稳,不知道前一段时间为什么媒体上会这么说,据我所知不是这样,《百家讲坛》还是有旺盛的生命力。第二,题材,包括制作团队精心的制作,帮我做了一个非常可爱的漫画,本人没有那么可爱。还有一个是关注内心的需求,的确《三字经》涉及的面比较广,照顾的面可以比较广。

  主持人:当时制作方邀请您过来的时候,我们也知道像易中天老师也在那儿讲过《诸子百家》,但是您的收视率超过了他。

  钱文忠:是吗?易先生讲得非常好,因为原来是这样,《三字经》这个节目上的时候,我刚刚结束了《玄奘西游记》的录制,因为《玄奘西游记》也是36集,那时我准备休息一下。实际上《三字经》这个选题在我之前找过好几位试讲的老师,后来才叫我过来讲一讲,我当然也非常愿意,因为这还是一个很有意义的工作。

TOP

著名学者钱文忠做客新浪聊《三字经》与中国传统文化(3)

主持人:面对这样的情况,您做了什么样的准备呢?

  钱文忠:我没有做什么非常刻意的准备,但是会去做一些思考,把《三字经》背后的一些故事,把跟《三字经》所关联的一些历史的事实去做一些准备,这个会的。另外讲《三字经》非常清楚的就是,它是应该通过一些生动的事例来讲一些道理。我在讲这一类节目的时候,我自始至终是有一个比较清晰的意识,要尽最大的努力做到基本史实不出错,当然也可能还会出错,很难说,但是要尽最大努力去做。

  主持人:《三字经》您说它是历史上影响最大的启蒙读物。

  钱文忠:对。

  主持人:现在的小孩都是语文、数学、外语很多门课一起做,我们有没有必要重新把《三字经》引入到小学或者是启蒙教育中?

  钱文忠:还是必要的。《三字经》到底是什么?这本启蒙读物到底在今天还有什么价值?实际上《三字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关键词汇编,都是关健词。当然《三字经》有不同的版本,一般我们通行都是300多句,一千多字。它把中国传统文化当中最关键的事情、关键的道理、关键的事件全部囊括了,朗朗上口。所以,你通过记诵《三字经》,通过记住它背后的事情,实际上能够把中国传统文化最重要的一些内容给记住了,这是一方面。

  第二方面,《三字经》是一个非常稳妥的教材。因为我们讲传统文化当中有很多糟粕,传统文化不可能都是全好的。我经常举这个例子,比如《三纲》,我们知道原来以为三纲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这个东西在今天怎么行?君臣关系没有了,父为子纲现在变为子为父纲了。夫为妻纲,老婆干吗?太太也不干,现在已经不是男女平等,现在叫女男平等。但是《三字经》讲三纲怎么讲?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所以,三字经的作者,当然现在我们还不能确定知道是谁,他对中国传统文化是有自己的理解的。而且他的理解非常稳妥,君臣之间要有道义,今天完全没有错,上下级之间也得有道义,不是说我官比你大怎么折腾你都行。父子之间要亲爱,没有说儿子一定要听老子,老子打死儿子也白打。夫妻之间要和顺,多好。包括《三字经》当中完全没有一点对女性的不尊重。当时你背的那个,第一讲孟母,第二才讲窦燕山,《三字经》里边传达的传统文化的一些经义都经过了这位不知名的作者或者还不能确定的作者,经过他非常谨慎的思考总结,所以,他把传统中一些不恰当的东西在《三字经》里省略掉了,我们没有发现任何一句有不妥当的地方。

  另外一个最重要的一点,我们中华民族或者中华文化为什么是一个大家庭?因为我们有共同的记忆,或者我们有一个共同的认同感。比如我跟你,你突然跟我提到孔子,我就觉得很亲近,甚至某一位外国的朋友,高鼻深目蓝眼睛黄头发,突然给你讲孔孟,讲中国传统文化,你会觉得是自己人,因为中国是以文化划分的,中国从来不以民族来划分。中国原来说的非我族类,是因为你不接受我的文化,不认同我的文化。所以,现在中华民族成为一个牢不可破的大家庭,因为我们有共同的认同感。我们认同什么呢?实际上就是《三字经》这些东西。《三字经》把我们主要认同感,我们之所以成为一个和睦大家庭的道理全说了,这就是最基本的东西。

  主持人:你刚才说《三字经》是作为传统文化的最稳妥的教材。

  钱文忠:我觉得非常稳妥,现在还没有一部比它好的。

  主持人:好像没有人这么评价过它。

  钱文忠:可能有的人会这么说,不一定用我这样的语言。现在谁有本事用300多句把那么丰富的内容给编出来,而且朗朗上口,非常易于背诵,这不是那么容易做到的。这也就是为什么从它出现到现在将近千年过去了,还没有什么东西能替代它,这本身就说明它的价值。

TOP

著名学者钱文忠做客新浪聊《三字经》与中国传统文化(4)

精彩语录:你不会问你身体上哪一滴血更浓,你只会知道没有血就死了,缺血我就贫血,贫血我就不健康,但是你不会问哪一滴血重。《三字经》就是血液本身,你有了它你会健康一点,不会那么贫血,你不会头晕,面对这个竞争非常激烈、非常繁复的现代社会,你不会那么头晕。如果没有它,那就死翘翘了。

    主持人:其实大家看《三字经》可能是在寻求一种心灵的平静。

  钱文忠:我觉得是一种选择。你再往前,比如说你在证券交易所回来,或者你在期货市场回来的时候,你坐下来宁静一点,泡上一杯茶,你拿《三字经》看一看,跟古人有一番神交,跟古人有一番交往,这不是很好吗?

  主持人:或者带着自己的孩子一起读一读。

  钱文忠:对。

  主持人:您也曾经有过这样的感慨,没有一个国家像中国这样持续30年经济的不断发展,但是离传统文化可能越来越远。

  钱文忠:这是由中国的近现代史所决定的,因为中国原来老挨打。中国原来有一个很奇怪的观念,我要现代化,我必须抛开传统,中国早期的一些走向现代化的这些先知也好,领路人也好都有这样的观念,好像我们把一切的落后、一切的愚昧都归为传统。当年我们是对传统弃之惟恐不及,原来好像认为传统是现代化的包袱。所以,在中国现代史上我们对传统的摧残、毁弃、漠视、贬低都是人类历史上罕见的。30年我们的经济发展,我们的社会取得长足的发展,中华民族在经济方面,在国力方面的自信心已经建立起来了,到那时怎么样?“仓廪实而知礼节”,还是传统的东西。我突然发现我要寻找一种更根本的东西,我要寻找一种仅仅属于我的东西,我要寻找一种遥远的根,我的根在哪里?你一定会回过头来去看传统。

  主持人:心灵上的信仰。

  钱文忠:为什么国学热、传统文化热,包括《百家讲坛》这样的栏目开始红、开始火,恰恰是因为中国经济开始腾飞,整个社会比较平稳的发展。早20年可能吗?早20年不可能。你到马路上喊破了嗓子也没有人听你的。

  主持人:大家在努力为生计奔波。

  钱文忠:对。

    主持人:这次您解读《三字经》是您启蒙的第一部。

  钱文忠:也不能这么说,我觉得是这样,我也是一个需要接受启蒙的人,我没有任何资格去对谁进行启蒙。但是我是把人文学科作为自己主要工作范畴的人,能够在这个领域做一些事情,还是让我很开心的事情。接着除了《三字经》我也许还会做别的一些工作,但是现在还没有最后确定,因为我想有很多文学还是值得讲的,比如《弟子规》,大家现在很关注。

  主持人:《千字文》。

  钱文忠:《百家姓》,还有很多好讲的。

主持人:回到刚才一位网友所说的问题,说你在讲课的时候潜藏着一种隐蔽的启蒙者式的激情。

  钱文忠:第一,如果有这样的激情没有必要隐蔽,主要是我觉得我底气不足。因为说实在话讲《三字经》并不那么容易。因为在准备的过程当中,在讲述的过程当中,我不断地对自己产生疑问,你到底懂了吗?你过去以为懂了是不是真懂?不断地在反问自己。实际上在讲这个过程当中,或者是在准备这个书的过程当中,实际上是我自己接受重新启蒙的一个过程。所以,我觉得启蒙实际上不是那么一个简单的概念,我们把启蒙理解成一个儿童时期摆脱童蒙,开拓童蒙的一次性的行为。其实启蒙是一个生命的过程。就像我小时候看《三字经》,包括过去看《三字经》跟今天再讲《三字经》完全感觉不一样。我这次讲《三字经》,对自己的自信心是一种质疑。所以,如果说我的这种激情给大家一种隐藏起来的感觉的话,那么并不是因为激情本身需要隐藏,而是我底气不足,我自己觉得底气不足,因为我觉得我没有一个足够的资格来讲那么丰富的文化遗产。我们对传统文化没有一个足够的把握,我们现在离开它很远,我们现在在努力地在走近它。

[ 本帖最后由 NZWJ 于 2009-2-25 08:49 编辑 ]

TOP

著名学者钱文忠做客新浪聊《三字经》与中国传统文化(5)

主持人:但是也是需要有这样的接近和尝试,否则越来越远。

  钱文忠:那当然。

  主持人:你曾经也说过复兴传统文化是一件非常艰难的事情,但是您一直在努力。

  钱文忠:对。

  主持人:您对此有信心吗?

  钱文忠:我不是很乐观,最多是非常谨慎的乐观。因为我们讲传统文化建设,但是我们一定要知道这个建设它有特殊的意义。我们现在建一栋大楼,造了5年觉得过时了,定向爆破拆了,我们做一个更好的大楼,我们有十足的把握。这条公路不好了,我重新造一条高速公路。文化是不是那么简单?我想文化特别是传统文化,有些东西可能你毁掉了,就是毁了,你很难再恢复。你毁掉它的时候是怎么毁的呀?全民的一种疯狂。我们还记得文化大革命怎么把曲阜给砸了。今天你去恢复它是不是需要一种全民的投入、一种全民的热情?也许你要付出百倍的努力,你才有希望去恢复,去建设。我在做这件事情当中自己的心态确实是这样,只问耕耘不问收获。因为我不能带有一种非常强的目的性,我讲完传统文化就怎么样,或者跟我抱有同样志向的人拼命讲,讲完以后就怎么样了。这都未必。但是你一定要去做,做了以后我不知道有什么结果,但是你不做我知道一定是有什么结果,一定会完蛋。所以一定要去做。

  主持人:你也讲过玄奘西游记到现在的《三字经》都是一直在做这样的工作。《三字经》从您的人生经验来讲,有没有什么印象让您最深刻的几句话跟大家分享。

  钱文忠:这倒也谈不上,整个都是影响很深的东西,因为它不是长篇大论,它讲的是一些最基础的东西,所以你很难从里边摘出几句来,特别强调对你的意义。实际上三字经说的这300多句话总结出来的传统文化的要素,实际上按理来说是应该浸透在我们的血脉当中。

  主持人:每一句都很重要。

  钱文忠:对,你不会问你身体上哪一滴血更浓,你只会知道没有血就死了,缺血我就贫血,贫血我就不健康。但是你不会问哪一滴血重。《三字经》就是血液本身,你有了它你会健康一点,不会那么贫血,你不会头晕,面对这个竞争非常激烈、非常繁复的现代社会,你不会那么头晕。如果没有它,那就死翘翘了。

  主持人:《三字经》的意义钱老师又再一次用形象的比喻说了一下。您被称为百家讲坛最帅的专家。

  钱文忠:帅不帅看我的体型就知道了,这是大家的厚爱。

主持人:从今年2月起央视网站要推出一个栏目叫“百家论坛”,您是第二位摆擂的老师。您怎么看待这个情况?

  钱文忠:这个情况非常好,因为传统文化是大家共有的财富,不是哪一位专家可以垄断的,所以谁都有发表意见天然的权利,但是这个擂台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擂台,我不认为我是擂主,我没有资格做擂主,我应该是跟大家一起打擂的。只不过我运气比较好,因为我有一个像《百家讲坛》这样一个比较好的平台,可能会打得比较早一点。擂主是谁呢?擂主就是传统文化本身。

  主持人:大家一起去打擂。

  钱文忠:对,我们去打擂不是为了分胜负,不是为了把谁从擂台上给踹下去,不是为了我当老大。谁都不是老大,在传统文化面前我们都很渺小,所以我也是一个打擂者。所以,这个擂台,百家论坛也好,这个擂台也好,是一个非常特殊意义上的擂台。这个擂台的本身如果达到这样一种效果就非常成功,就是教会大家在传统文化面前谦卑一点,有一些戒慎戒惧的心态,这个擂台就很有意义。这个擂台当然会给大家提供一个发言的平台,提供一个批评我们这些人的平台,这就功德无量了。因为我们这些人,谁能保证你讲的都对呢?何况对很多问题本身有很多角度,有很多解释,如果有人来批评,当然善意或者非常理性的批评,本身就表明他很关注,也说明他在跟你做着同样的一个事业,也说明大家都是广义意义上的同志,这个非常好。

[ 本帖最后由 NZWJ 于 2009-2-25 08:57 编辑 ]

TOP

著名学者钱文忠做客新浪聊《三字经》与中国传统文化(6)

主持人:他去参加这个擂台的时候也会去研读这方面的东西。

  钱文忠:对。他完全有可能看到你没有看到过的资料,他完全有可能站在你没有站在过的角度和立场上,他完全可能提出一个让你都振聋发聩的好意见,是非常好的活动。

  主持人:希望更多网友参与到这个活动中来。您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我特别反对学以致用和以文养文。”

  钱文忠:比如我讲《三字经》,马上问我讲了有什么用,能给我带来什么,能换来什么?我觉得这个太急功近利了。因为我觉得还是应该把自己最心爱的一些东西、最珍视的一些东西看护好。因为你最喜爱的一些东西,或者是你最喜爱的一部分精神财富也好,你是不会拿它去换钱的,你最喜欢的东西怎么能换呢?肯定放在家里好好看着。最好是这样,但实际上这是蛮难做到的。

  主持人:所以有很多网友实际上有这样一种疑虑,他觉得国学这样形而上的东西是需要有层次的人来做,但实际上可能很多普通的大众,我们的民工、打工者,他们每天都疲于奔命在为生计而奔忙的时候,他们是不是离国学,离传统的东西特别远?

  钱文忠:如果有一定的物质基础,就像“仓廪实”,我家里有粮食心里不慌,这种情况下研究国学是最理想的。但是这并不等于说一定要家里有粮了,你才能去欣赏国学,去研究国学,去感悟国学,这倒没有什么必要。但是恰恰是你刚才讲的后面的这些朋友,比如民工或者是务工者,他们如果对传统文化很有兴趣,他们愿意花时间去研读,我非常非常钦佩他们,因为他们付出的努力比我们大,他们是我们应该钦佩的一些群体和对象。

  主持人:我曾经也看过一个台湾的话剧,它是以相声的形式来反讽中国传统文化的衰败,里边甚至用RAP唱了一段孔子的传统中心思想,不知道您看过这方面没有?

  钱文忠:对这方面我不大认同,如果你说的用RAP唱孔子的传统中心思想。我觉得就让中国的传统文化安安静静待在那里,我们应该有一些谦卑心、敬畏心。

  主持人:他是以比较另类的方式来传播。

  钱文忠:那是属于它自己那一门类的艺术,比如相声艺术,但是它跟传统文化我看不出什么太大关联,我也不相信把它RAP以后就能弘扬传统文化,我不大相信。

  主持人:在传递传统文化的时候是不是需要更多的传播方式呢?

  钱文忠:百家讲坛就是一种过去没有的方式,但是有些东西恐怕还是不行的,像RAP,也许有很多朋友能够接受,我也非常尊重,但是我本人觉得还是很难接受。

  主持人:您本人认为还是应该用谦卑的态度对待?

  钱文忠:对,不要太随意,尤其不要玩笑的态度,不应该这样。

  主持人:之前实现台湾首航的时候,您过去台湾那边了,您对台湾对传统文化的传承这方面了解吗?

  钱文忠:还是比较了解的,我到那边跟他们学术界的朋友接触比较多,包括他们的书店。台湾的确有一个特点,他们的整个社会是“富而好礼”。我在台湾故意打出租车,大概几十次,所有人都是这样,“请问先生你要到哪里”,这个“请”字是所有人都用,没有一个人不用。

  主持人:从这个细节可以看出来。

  钱文忠:而且你到台湾可以看到很多义工,所以传统文化在台湾来讲,应该说在某种意义上保存得比我们要好。

    主持人:在这方面有什么样的举措可以给我们一些借鉴?

  钱文忠:因为传统文化的东西从来没有离开过他们的教学系统,像我们这一代小时候就没有,他们从来没有离开过。他们跟传统文化没有这种断层,我们是出现了断层。当然现在台湾有台湾的问题,台湾现在那些非常可笑的台独想去掉中国文化,他们也在努力地想把台湾人民跟中国的传统文化剥离开,这是很可笑的,怎么可能呢?这是完全不可能的。

[ 本帖最后由 NZWJ 于 2009-2-25 09:02 编辑 ]

TOP

著名学者钱文忠做客新浪聊《三字经》与中国传统文化(7)

主持人:其实对普通人来讲,比如作为我们来讲,我们也很想加入弘扬或者是传承传统文化的行列或者是队伍中来,我们应该怎么做呢?普通人应该怎么做?

  钱文忠:因为传统文化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因为我们离开了传统文化我们都不知道自己是谁。所以,不必把它看得好像非常沉重的一个负担,是一个非常宏大的计划,我觉得不是。有的时候你按照自己的兴趣去选择一些跟传统文化有关的书来看一看,绝对不是你要读《三字经》才是跟传统文化有关,或者你一定要读四书、五经、十三经,不是,你读一些传统的诗歌,唐诗、宋词、元曲也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像《红楼梦》,有些人可能对经书就是没什么兴趣,但是对传统的艺术、国画甚至包括京剧、昆曲都可以,选择一个跟自己天性比较相近的,去亲近、接触,看是否能够投入进去,自己能够走进去。

  主持人:这样的话我们从身边的小的动作,比如读书开始就可以,其实就已经是在传承了,在做这个事情了。

  钱文忠:对。

  主持人:我们其实都知道中国传统文化思想核心是儒释道三家比较多,您之前讲过与释相关的《玄奘与西游记》,现在又讲了与儒相关的《三字经》,什么时候讲道家?

  钱文忠:没有这个打算。

  主持人:可以再讲一讲。

  钱文忠:自己功力不够。

  主持人:我们从出版社了解到,您的新作《我的老师季羡林之学生时代》要出版。

  钱文忠:下个星期就要出版。

  主持人:以您对季老的深入了解,您觉得季老对我们这个时代意味着什么?

  钱文忠:他是他们那一代知识分子中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他们的成长,他们的奋斗,他们所取得成就的过程,对我们今天都还是有启迪意义的。因为季老将近100岁了,那本书题目叫《我的老师季羡林之学生时代》,这本书实际上主要是写给在校的年轻学生看的,某种程度上它跟《三字经》是有一种相互呼应的关系。你看老一辈的学者他们是怎么成长起来的,他们跟传统文化的关系是什么样的,他们怎么一方面很好继承传统文化,一方面又能接受,完全去领受西方最现代的教育。

  这个书应该大致和《三字经》是同时和大家见面。

  主持人:现在这本书叫《钱文忠解读三字经》,是在什么时候首发签售?

  钱文忠:2月28号就在这附近,中关村图书大厦,下午13:30。

  主持人:大家一定要光临中关村图书大厦,跟钱老师有一个亲密的接触。

  钱文忠:不敢,不敢,谢谢。

  主持人:我还听出版社说举办了一个草根解读《三字经》的活动。

  钱文忠:对,我觉得很有创意,当然每一个人的训练不一样,去解读《三字经》的确也需要一定的训练和一定的积累。但是《三字经》我刚才讲过,它和我们文化的关系,就好象我们的文化精神是一桶水的话,《三字经》就是盐,它溶化其中于无形,所以大家都有发言权,都可以有自己发表意见的立足点。这样很好。草根评三字经,这实际上是因为大家现在的流行用语,我也是草根,所以我也是评三字经当中的一个,我只不过这棵草现在稍微跑在前面一点而已。大家是共同的交流、相互学习,甚至我非常愿意向大家有一个请教,也非常欢迎他们来批评,大家共同来做一个非常好的互动。

  主持人:您讲完了《玄奘与西游记》,又讲了《三字经》,您下一步有什么样的计划?给网友交代一下。

  钱文忠:现在还没有一个明确的计划,所以没有什么坦白交代的,但是我可能还会在启蒙学这个领域做工作。《三字经》这次43集,它的播出大概要持续到6月份,因为它是周末播。一方面有好多活动参加,另一方面也需要有一个准备时间,即使再去讲新的题目,也必须非常认真地做一些准备,不是拿起来就能讲。

  主持人:我想这个启蒙其实不仅仅是儿童的事情也是我们这些成人的事情,启蒙应该贯穿到我们整个生命之中。

  钱文忠:对。

  主持人:希望大家都来读《三字经》,也来关注我们钱文忠老师解读三字经,今天的聊天到此结束。

  钱文忠:谢谢。

来源:「新浪读书」(2009年2月11日)

[ 本帖最后由 NZWJ 于 2009-2-27 08:52 编辑 ]

TOP

讲《三字经》我不是一个启蒙者(8)

钱文忠:讲《三字经》我不是一个启蒙者



像许多人一样,初听钱文忠登百家讲坛讲《三字经》,都有些不以为然——百家讲坛带起了国学热,但是这真的就意味着要把压箱底的童蒙读物都翻出来说说吗?这是我的疑问。现在,逐字逐句读完《钱文忠解读〈三字经〉》(上册),我开始检讨自己的轻率,因为钱文忠让我认识到了这是一部大书,而且是书中书,是你在行万里路阅万卷书后方能悟透的书。简洁的三字句形式,包含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一整套世界观、人文价值观以及格物致知的方式,而能读懂,需要一次次反刍。钱文忠自己也说,讲《三字经》,对他而言就是一种有益的反刍。

  钱文忠是百家讲坛我最看好的讲者,抛开他身上诸多光环与争议不论,钱文忠的好,在于他总能回到经典的原点,让你先建立起对文本的正确认识。与之相关的书,他也涉猎其中,因此,一部《玄奘西游记》讲下来,至少让我们了解了围绕着这一壮举而留下的数部经典是怎么回事。它们彼此怎样佐证,又会有哪些矛盾之处以及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

  现代人离经典远矣,但又时时渴望经典的滋养,从中汲取生命感悟。而我要说,感悟其实是非常个人的事情,而就经典而言,最可怕的是还没明白经典是怎么回事,就被人装进了一个或肯定或否定的框中。在这一点上,钱文忠会让人觉得相对放心。即使和他聊经典中一些最容易被质疑的观点,你也能感到他的审慎,不是他不知道这些质疑之声,而是他更清楚,经典可能不是被你误解的那样。

  讲一部产生于宋代的《三字经》,钱文忠其实也无法脱出儒家这个框。但还是那句话,我们首先得明句读,方能知道它好在哪里,局限在哪里。钱文忠做的就是这样的基础工作。

  古人排列的读书顺序

  有它的道理在

  孙:《三字经》如您私下所说,好像人人都熟,实际上熟的也就是前几句。我的情况也是这样。所以这次读您解读《三字经》,仿佛面对一本崭新的好书。坦白下,我是看的书,而不是听的讲座。

  钱:可惜少了一个收视率。没关系。《三字经》小时候背过,现在要讲的时候拿起来重读,的确有些个人感悟。这里先和大家表个态,千万别以为我讲《三字经》,是在做启蒙者,我是在和大家一起接受再启蒙。我们中国人普遍对这本童蒙读物的看法太轻率了,以为它就是给小孩子的,大了还读它干什么。这是误解。

  孙:这一点我特别有共鸣。我甚至觉得,这哪是一本童蒙书,这是一本大书。书中书。我特别注意到您在其中不断提醒大家注意的,古人在这里排列的读书顺序。所谓四书之后是六经,“经既明,方读子”,“经子通,读诸史”。这种顺序好像不能颠倒,为什么?

  钱:中国古代人讲教育,会有一个次第。先从根本上来。什么是根本,在中国的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传统当中,认为是大经大典。读完这之后,作为人的基础就打好了。就等于你的身体的基本体格已经完成。防御能力有了。为什么先读经,后读子,是认为子里面,不像大经大典那么纯粹。面对良莠不齐的东西,你必须有免疫力才行。

  孙:读史在这个框架下,被排在后面。但它会不会先形成一个框架,让你读出的历史都是如出一脉,一种眼光?

  钱:是有这个问题。《三字经》我也讲过,它是一个儒家这一系的传统童蒙读物,当然会有自己的立场,但它绝对没有一种强迫的东西。我们把它看成一种比较强势的建议。它给你提供一种选择,而不是非要如此。它的建议是最好如此。

[ 本帖最后由 NZWJ 于 2009-2-27 08:52 编辑 ]

TOP

钱文忠:讲《三字经》我不是一个启蒙者(9)

 孙:这和当代人写史正好反着。现在流行草根历史,你可以看到什么人都可以读史、写史,您怎么认为?

  钱:按照《三字经》的观点来讲,它是有问题的。历史这个空间,病菌与营养共存。《三字经》是这么看的,代表了儒家传统对历史的一贯看法。儒家传统认为,历史必须真实。史官修史的传统多实录,所以皇帝好的坏的行为,甚至包括每天召见妃子,都会记下来。你可以看到,一个史官因此招祸了,被杀了,接着下一个史官还是这么写。第三个拿着刀和竹简,还是去了。这就注定了历史中是有有害的成分的。如何让你从中获益,同时回避它不好的一面。《三字经》建议你从读大经大典开始,先把基本价值观建立起来。带着这种免疫力,去进入历史这一复杂环境。当然,《三字经》也是一种建议,作为作者,当然会认为他所代表的传统是最好的。所以我们今天来看《三字经》,也应该把它看成一种向我们推荐的方式,一种选择的可能性。我个人认为,这种选择是比较好的。

  孙:不过让现代人先读大经大典再读史,已经不可能了。

  钱:这也是无可奈何的现实。社会环境不一样了。但是不妨看到积极一面。当代人以这样的方式写史,至少可以摆脱开预设的一些基本前提,直接活生生、哪怕是血淋淋地接触历史事实。所以,这也有它好的一面。

  孙:所以现在的草根历史写作,基本都用流血的XX之类字眼。

  钱:对,就是直面复杂的历史。

过去的童蒙读物,

  对接受者有更大的信心

  孙:读您解《三字经》,我还从中看到中国人非常大的宇宙观、世界观。就是让小孩子从小就在头脑中建立这种整体性的对人性、自然的看法。这对当代教育也是值得借鉴的。

  钱:你的这种感觉很敏锐。我相信它是有这样的考虑的。因为中国人相信,人是万物之灵,以人为大。教育与接受教育的都是人嘛。所以要先讲人。而人首先要讲根本的东西,人性是什么。讲人性又和自然联在一起,因为中国文化中还有一个传统,天人合一。天地君亲师,天第一,所以它要从天入手,讲进来,从宇宙自然往里讲。天人是不相隔的。

  孙:所以我就想,这哪是一本教育小孩的书啊。大人都未必能领悟。

  钱:其实不然。中国传统的教育观与现在不一样。不大会考虑小孩会不会理解,而考虑的是能不能让他多记一些东西。都懂吗?不尽然,但他认为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或者说,随着你人生阅历的增加,温故而知新,总会懂的。这什么意思呢?类似于动物的反刍。你记忆中的东西会在你的人生经验里反刍,通过这种方式,你会在旧的食物里面得到新的养料。同时把旧的东西消化得更彻底。

  我们原来总批评说,传统教育让孩子死记硬背,不给他解释,这怎么行?但现在我们可以再想,它是不是暗含着另外一个意思,就是相信,孩子是有这个理解力的。现在我不急着向你灌输一种理解的工具,是怕这一套东西约束了你。这反而是非常尊重教育者呢?

  说到古代童蒙读物,和我们现在最大的不同,在于,今天我们读小学课本,工、刀、布、天,识的字都是无意义、毫无关联的字。而传统的三百千,它的“赵钱孙李,周吴郑王”,每个字都有意义。你慢慢会知道,赵为什么是大姓,因为宋朝皇帝姓赵。钱,为什么是钱呢,因为那时候有吴越国嘛。比如千字文,“天地玄黄,宇宙洪荒”,都有意思在。把意思放进简单的字里,实际上是对接受教育的人,对他的消化能力与接受能力,抱有更大信心。

[ 本帖最后由 NZWJ 于 2009-2-27 08:53 编辑 ]

TOP

钱文忠:讲《三字经》我不是一个启蒙者(10)

孙:那回到您个人读《三字经》的经历,您是什么时候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了呢?

  钱:小时候跟家里的长辈读过,背过一点,这一次讲,就是一次重新反刍。这里面有好多质疑它的东西,重新解释的东西。虽然我不能保证它都对,但是我个人的看法。

  孙:难道在这次之前,您就从来没把它拿出来看过吗?

  钱:没有专门拿出来看。过去也是抱着一种轻率的心态,现在还看它干吗。再次重读,发现不是那么简单。

  《三字经》是中国传统文化

  关键词集

  孙:虽说共同启蒙,但我仍然觉得,大家所受的启蒙不可能像您那样。因为这真是一本书中书,里面提了那么多经史子集……

  钱:你提到书中书这个概念很棒。实际上我认为,《三字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关键词集。三字一句,每个都是关键词。

  孙:所以说,如果没有您这样的知识储备,我们也只能反刍您给我们的那些了。这么想就有些悲观。

  钱:倒也不必这样。但确实是书读得越多,越能理解某个部分。知识就是这样积累的。我还差得远了去了。重读《三字经》对我也是读了那么些书之后一次再消化,所以也能看出,一方面我们需要新的,同时传统不能丢弃。

  孙:说到读书这么多,我还有个问题,现在强调读书有疑,知识分子更是看重这个。我看您这本书,感觉您对传统肯定的力量大于否定。

  钱:这跟我对传统的态度是有关的。我一贯强调对传统首先要敬畏。所以不会轻易质疑。当然也不是全然没有批评。比如这次争论最大的是我对五行的看法。我认为它是古人认识自然的一种方式,不能把它推到太过分地步。这都是招致观众骂我的地方。但对孝、礼,我都是肯定的。

  孙:你是我接触的知识分子中,否定传统少的那类。

  钱:我的确如此。因为我觉得传统当中,我们需要发掘养分。我们过去对传统的否定足够多。批判已经足够多。

  孙:鲁迅那一代对孝、礼否定最大。而你们又肯定,是不是对“五四”一代也在进行反思?

  钱:有。书中我也讲到了一些。比如“五四”反三纲,打倒孔家店。但这是有误解的。孔家店里没有三纲。《三字经》里讲“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比较接近孔子的原意,而那种作为批判靶子用的“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妇纲”,是汉朝董仲舒的提法,所以应该打倒董家店才对啊。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五四”对传统的抨击,有它值得反思的地方。

TOP

 11 12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