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

禅与中国和东方文化的传承 作者:王绍璠

禅与中国和东方文化的传承 作者:王绍璠

【编贴者按】王绍璠,1943年生于内蒙古阿拉善左旗,1949年随父母至台湾定居。1965年台湾大学哲学系毕业。1962年在台湾随侍南怀瑾先生,深得南先生心法真传。1973年到美国定居。自2002 年起,开始在北大、清华等高校主讲“中国企业家内圣外王之道”、“中国企业心的管理”、“打造中国未来企业家”、“没有管理的管理”、“走进中国文化心灵深处”等系列讲座。倡导现代禅文化、将中国优秀的传统人文精神运用到现代企业的经营管理之中。主要论著有:《经络与针灸疗法》、《作茧集》、《立命篇》、《从野兽到成佛》、《只为辜恩始报恩》、《禅门狮子心》、《呼唤企业家心的回归》等。 作者认为:唐以后,禅宗便逐渐取代佛教其它各宗,成为支配以后一千多年中国佛坛的唯一强宗,禅学也就成为佛学的代名词。佛教的中国化是经过一个长期的过程的,从汉到唐,大约经历了八个世纪。禅宗的思想是融合了印度佛教文化与中国文化的产物。自悟,、顿悟,虽直接源于道生的顿悟成佛说,但也与中国文化的特性大有关系,是综合儒、佛两家学说长处的结果。禅宗后来不礼佛、不读经,寓修道求佛于行往坐卧、搬柴运水的日常生活之中,以为在日常生活中就可以实现成佛理想,实际上是深受道家、庄学家的得意忘言理论以及旷达放荡、自我逍遥的影响表现。禅宗对禅修的创造性发展在于:禅修已不是静坐执空之思(枯禅),而成为"运水搬柴,无非妙道"的实践。禅生活化了,禅宗也因此大规模地普及化、民众化、中国化了。本文原标题为:「中国禅文化的特质」,本栏在编排上作了技术处理。

   以禅宗为代表的中国佛教宗派,不仅在佛理上是中国式的,而且在价值取向上也具中国性格。印度佛学以出世和个人解脱为价值取向,而中国佛学则宣扬功德度人,注重"入世"。中国文化"经世一入世"的性格溢于言表。

  佛教的中国化过程,显示了中国文化的充分开放性,高度坚韧和善于消化的能力,表现了中华民族的强大而鲜明的主体意识。

  (1)中国禅文化对儒家的影响

  所谓"儒家",严格说来,自孔子殁后,才有所谓"儒家",当时也只是诸子百家中之一家之学而已,孔子本人和"儒家"也并无奇特高明之处,中间经过孟、荀等人的传承及发挥,夫子之道未至流失而没闻于世已是大幸。

  唐代杨琼在《荀卿子 序言》中说:"仲尼之学,无时无位,功烈不得被天下,但门人传述而已,陵夷至战国,则孔氏之道几乎息矣。"

  幸得荀子之功,他老人家把属于传统大众的"六经"变为儒家之学而流衍后世,因此才有《荀子 尧曰》篇中弟子们对荀子的称述:"孙卿不及孔子则不然。今之学者得孙卿之遗言余数,足以为天下法式表仪,所存者神,所过者化。观其善迹,孔子弗过,世不详察,云非圣人,奈何!"

  到了汉武之世,虽独尊儒术,而孔子之名仍未见经传,只有尸余之气的经学取代了所谓的"儒家"之学,及至北宋到明代一些经学的"反动者"开始想到孔孟儒家的道统传承,力图中兴"祖业",于是经过二程(程颢、程颐)的出入释老几十年,朱熹少年以参禅为学,陆王(陆九渊、王阳明)更是公开以禅门公案为学者砥砺之学。便有了受到禅文化影响的宋、元、明理学和心学的产生,打点了所谓"儒家"的门面和道统,影响了中国文化近千年。

  (2)中国禅文化对道家的影响

  所谓道家是以春秋之世老庄之学为主流,探讨人和道,天人合一的学问而创立的一个学派;所谓的道教是汉末张道陵以神仙养生之学,以治病救人、济危救困发展为入世社会而创立的教派。

  道家是道教内质的理论基础。道教是道家外在的宗教形式,作为教派的道教也好,作为教派的佛教也好,其性质和本质与西洋所谓的"宗教"全然不同,只是近代人略于详察,人云亦云,致有鱼鲁之讹。

  汉代之后,道家、道教主要演化成了不可分割的教派和学派:丹道生命科学又分:外丹之学、内丹之学。外丹之学起于春秋时的神仙学,以外丹为药物,服食可养生长生不死;内丹之学始于春秋时的老庄之学以精、气、神为药物,以人体为实验室,揭开生命本质的修炼实验。

  南北朝之世受到佛教的影响,道家教之徒大量以佛经为底本编纂了所谓的《道藏》。

[ 本帖最后由 杰亮 于 2008-8-10 13:00 编辑 ]

TOP

禅与中国和东方文化的传承(2)

宋元以后内丹"性命双修"全以禅宗明心见性之学为圭皋,几至清代的正一、全真教的中兴皆莫不以"明心见性"之学为先导。更遑论唐宋以后的老庄精旨,全为禅宗所蕴,儒、释、道三家汇归禅海,时人皆知,禅佛影响后世道家、道教之深广,可知。

  (3)中国禅文化对佛家的影响

  禅是印度佛教智慧与中国文化精蕴交融而升华的结晶。

  禅宗的思想再生始于慧能,丛林创于马祖,制度立于百丈,形成了承先启后的中国特色的思想体系。

  禅一方面把佛教从繁锁僵化的教条中解放出来,使佛教面目焕然一新,对经典和教理的研究也远离了玄妙、荒诞和神奇,变的更为真切、精湛和平实,尤其对士大夫阶层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另一方面,自唐代之后,禅宗几乎成为了中国佛法的别称。百年之间,三武一宗的毁教灭法,使中国佛教几乎被摧残殆尽,幸赖历代禅宗大德于荒村野外中流砥柱,仅凭一衣一钵,心愿和承当延续了佛法的慧命。这是禅的精神和智慧,也是中国文化深层的命脉所在。

  更为重要的是,百丈禅师的"一日不作,一日不食"成为丛林定制,改革了僧众因被尊崇和生活优裕而导致的奢侈腐化之风,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发达的一种经济组织,对社会经济活动的影响比一般世俗庄园经济还要深远广泛得多,这是禅对唐宋以来佛教寺院乃至社会经济的特殊贡献。

  禅宗深刻地影响了西藏前后弘期的心性之学,也造就了韩国、日本佛教及其文化的重生和发展。

  (4)中国禅文化对韩、日的影响

  中国禅文化兴起于唐朝,鼎盛于宋朝。宋朝集中国古代文化之大成,由此而展现的禅文化历经分化综合,显示出最简洁、最成熟、最广大的思想生命力,微妙无穷,对韩国、日本产生了深巨的影响。

  韩国、日本与中国近邻,历史上交往频繁,禅文化作为中国文化的精蕴,更是广泛融进了韩国和日本的民族特性里面,对塑造其民族之魂,提升其民族自尊、自信与顽强坚韧的奋斗精神,更使日本自明治之后由亚洲进入到世界之林起到主导作用,居功至伟。不仅如此,禅文化促进了韩国和日本的现代化与企业文化建设,韩国的《商道》一书整个就是禅文化的一种再现,日本从堤义明的"西武精神"到稻盛和夫的"心的哲学",处处流动禅文化的奇光异彩,甚至在围棋、足球、茶道、剑道中都有其独到的领悟和精妙的运用。

  没有历史就没有文化,有历史文化传承的民族是智慧的民族、文明的民族。禅文化是中国文明的神髓,以此反思历史、反观邻国,可实事求是地看清我们民族的历史和未来,韩国和日本就像是中国的影子,这两个民族曾经吸纳和融汇了我们智慧的禅文化体系,一直传续应用至今。礼失求诸野,我们可以很现成地把丢掉的东西,从这两个民族中重新找回来,真正认识中国禅文化的精神和价值,多快好省地恢复我们本有的智慧和德行,重振民族自信与民族正气,促成民族的全面复兴。

  古老的东方文化孕育了人类文明的精华--禅文化,其永恒的魅力必将在本世纪再次大放光彩。

转贴自「百丈文化网」(http://www.uni-zen.com/training_01.asp?classid=13&NewsID=276)

[ 本帖最后由 杰亮 于 2008-8-10 08:42 编辑 ]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