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

一组世界和中国经济形势的报道

一组世界和中国经济形势的报道



全球经济陷入“深渊”?



   2008年已经过去了一大半,回首过去的大半年,物价飞涨,股市一跌再跌,全球经济只可以用惨淡经营来形容。也正是在这段时间里,次贷危机、高油价和高通胀成了普通百姓耳熟能详的三个经济名词。

   

金融市场震荡致全球损失数千亿美元



    去年夏天,美国次贷危机全面爆发,并迅速从房贷市场蔓延到其它金融领域影响到美国的实体经济,并引发全球主要金融市场的持续动荡。次贷危机宣布了美国房地产泡沫市场的终结,也对未来若干年世界经济走向影响深远。

    次贷危机的爆发,源于美联储连续降息,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受此影响,房地产市场开始迅猛发展。推动这一现象的最直接因素就是贷款机构的次级房贷计划。它主要针对无法申请到正常贷款的低收入人群。2007年夏天,形势转变,房价下跌、银行回收房越来越多,次贷链条开始断裂,次贷危机愈演愈烈,引起世人关注。

    2008年次贷危机进一步蔓延和深化。3月,美国第5大投资银行贝尔斯登宣布出现流动性危机,最终被摩根大通低价收购。雷曼兄弟、花旗银行这些曾深度涉足次贷领域的金融机构如今都在艰难度日。

    7月,美国最大的两家住房抵押贷款融资机构———房利美和房地美陷入困境,带动纽约股市大幅下挫,进入漫漫“熊市”。7月11日,加利福尼亚州的印地麦克银行遭疯狂挤兑后宣布倒闭、被美国联邦储蓄保险公司接管。随后,位于内华达州的第一国民银行和位于加州的第一传统银行也相继关门大吉。至此,今年以来美国已有7家银行破产。

    如今,在次贷危机的阴影下,美国信用卡欠款越来越多,失业率上升,民众对未来生活的信心下降,购买商品趋于保守。对于企业主来说,要贷到款也越来越难。失去了信贷的支持,经济的增长就缺乏足够“燃料”,整体经济活动也将受到极大抑制。

    已经有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预测,次贷危机有可能向更广泛的房贷领域、汽车贷款、学生贷款、信用卡等领域演变,进而进入实体经济和服务业,这将进一步加大美国乃至全球金融动荡的风险。

    加上原油、粮食及其他大宗商品价格飙升引发的全球性通货膨胀,美国的次贷危机对世界经济造成了严峻挑战。数据显示,在过去一年中,全球与次贷相关的资产减计和损失已达到4690亿美元。

    为了应对次贷危机,美联储使出了各种招数。除了连续降息外,它还和欧洲央行、日本央行等联手,频繁向金融市场注入巨资,防止资金链条的断裂和危机扩散。美国政府也给老百姓直接发钱,来刺激消费。7月30日,美国总统布什签署了总额达3000亿美元的房市援助法案。

[ 本帖最后由 杰亮 于 2008-8-2 06:57 编辑 ]

TOP

全球经济陷入“深渊”?(2)

7月29日和30日,美股连续两天大幅反弹,金融股呈领涨之势。《华尔街日报》30日分析称,投资者试图判断出华尔街信贷危机是否真的已临近尾声。美林公司28日宣布,计划出售超过300亿美元的抵押贷款资产并发售85亿美元股份,以增强资本实力。投资者将此举视为金融公司化解眼下难局、重获稳定收益的必要举措。一些人希望,美林新计划的结构可以作为其他公司的效仿蓝本。

    不过,7月28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却指出,美国房地产衰退还未到尽头,消费者和银行正在恶化的信贷状况可能拖延美国经济放缓的时间。

“第四次石油危机”魅影若隐若现



    今年1月2日,国际油价就突破每桶100美元的心理关口。在短短半年的时间里,国际油价节节攀升,并最终于7月11日,创下每桶147.27美元的纪录高位。尽管国际油价近期出现大幅回落,但是无人知晓,国际油价的未来涨势是涨还是跌。

    受全球供求、结算货币汇率、地缘政治、经济前景、气候变化以及股市行情等因素的影响,国际油价走势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近年来,世界各国对石油的需求增长始终强劲,但石油供给上的一些限制制约了产量进一步增加。这使得即便只是小的供应中断,石油市场也会发生震荡。除了商品因素,金融因素也在推波助澜。美元持续贬值直接导致油价上涨,而次贷危机爆发后,国际游资纷纷逃离股市,涌入包括原油期货在内的商品市场,吹出油价“泡沫”。

    如今,高油价已成为引发全球性通货膨胀的一个重要因素。以石油为原料或燃料的航空、航运、汽车运输、石油化工等行业最先受到油价飙升影响,这些行业又把压力转移给下游行业,其它行业也随之产生物价连锁反应,最终导致整体经济运行成本提高。油价的走高,还导致对生物能源的需求急剧增加,进一步推高粮食价格和通胀水平。今年上半年,全球已有25家航空企业因难以负荷油价成本而破产或停止运营。

    国际油价居高不下对全球经济的破坏是显而易见的,甚至“第四次石油危机”的魅影已若隐若现。最近,从欧洲到亚洲,从航空业到运输业,从渔民到卡车司机,频频出现罢工、游行和抗议浪潮。国际舆论认为,一旦危机爆发,处于高速发展时期且原油依赖进口的国家必然首当其冲受到重创,而依靠补贴抑制国内油价井喷的中国或许会成为最大受害者。

[ 本帖最后由 杰亮 于 2008-8-2 05:55 编辑 ]

TOP

全球经济陷入“深渊”?(3)

    物价高涨使各国经济面临衰退风险



    进入2008年,“通货膨胀”登堂入室,成为各国最头疼的问题。今年以来,几乎每个国家新公布的CPI数字都在不断刷新上月数据,创下几年甚至十几年来的新高。这点在亚洲尤为明显。目前,菲律宾的消费者物价指数(CPI)达到11.4%,泰国8.9%,中国也一度突破8%。在较为发达的日本,通胀也达到1.5%,为15年来的新高。亚洲开发银行行长黑田东彦在今年7月的一次演讲中表示,食品和石油价格上涨是亚洲地区经济安全所面临的最大风险。

不断高涨的物价使得新兴亚洲国家不堪重荷。今年6月,越南股市胡志明指数在短短8个月的时间内暴跌了700多点。高达25%的通货膨胀率、持续扩大的贸易逆差和财政赤字、过多的外债规模使得越南经济出现危机信号,外界一度揣测越南要爆发金融危机。

    实际上,远在欧洲,通胀也超越经济衰退,成为欧洲经济“最大的痛处”。经历过前几年的经济低迷后,欧洲经济近年来稍有起色,但直追经济增长率的CPI增幅让欧洲人高兴不起来。欧盟统计局的数据显示,欧元区6月份CPI较上年同期上升4.0%,这一数字创下了欧盟统计局自1997年开始收集该数据以来的最高纪录。数据显示,美国今年6月的CPI同比增幅也达到了5%,创下了17年来的新高。

    去年以来,国际原油价格从每桶50美元一路飙涨到140多美元,铁矿石也在今年6月“再度加价95%”。

    更为严重的是,全球粮食价格也在飙涨。今年4月,标志国际大米基准价的泰国大米突破每吨1000美元,3个月之内上涨2倍多。到5月末,全球的大米价格已经较去年同期上涨约57%,粮食价格上涨犹如一场“无声的海啸”,席卷全球,致使全球37个国家面临粮食危机。为了抗议粮食涨价,肯尼亚、埃及、喀麦隆等国陆续爆发了抗议示威活动,一些地区还发生了暴力冲突,上百人因此丧生。

    截至6月底,受次贷危机、高油价和高通胀等因素冲击,全球50个主要股市的总市值减至52.6万亿美元,与去年10月底股市市值历史高峰相比,约减少了10万亿美元,降幅达17%。其中,中国上证综指累计跌幅高达48%,成为全球表现最差的股市,总市值蒸发了接近15万亿元。

    专家说,目前解决全球性通胀的唯一办法,可能就是所有国家携手,通过共同加息等方式来收紧全球货币政策,克制通胀。但真要做到这点,难度很大。同样是在经济衰退和通胀之间,美国人却选择先解决经济增长放缓的问题。尽管如今物价飙升,美联储不得不在经济增长放缓、失业率上升和金融市场混乱之间进行权衡,“经济是否已经进入下行通道”才是格林斯潘、伯南克等业内人士最热门的争论话题。

    和通胀相比,真正会对全球经济造成致命打击的却是“滞胀”。滞胀是停滞性通货膨胀的简称,在经济学中特指经济停滞与高通货膨胀同时存在的现象,即物价上升而经济停滞不前。有学者表示,美国已经处于“温和”滞胀中。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欧美与新兴经济体坐到同一条船上。不少国家抱怨,本国的通胀属于“输入型通胀”,欧美国家抱怨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出口的低端产品涨价向全球“输出”通胀。但更初级的资源性产品价格不断飞涨,又是发展中国家通胀的根源。

「环球时报」(2008年8月1日,作者:陆乐、康妮、胡笳)

[ 本帖最后由 杰亮 于 2008-8-2 06:03 编辑 ]

TOP

一组世界和中国经济形势的文章

“一保一控” 中国经济发展主基调



    从“遏制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变化为“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继而又调整为当前的“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控制物价过快上涨”。

    去年以来中央对宏观调控政策的几次调整,折射出一种什么样的宏观经济形势,释放出什么信号,备受瞩目。

    正确分析经济形势,科学决策调控措施

    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当前的中国经济正处在一个重要关口。

    半年刚过,胡锦涛总书记就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研究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中共中央还在中南海召开党外人士座谈会,通报当前我国经济运行的情况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下半年经济工作的基本方针和主要任务,并就经济工作听取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领导人和无党派人士的意见和建议。

    为了全面正确判断当前经济形势,提出下半年经济工作的政策措施,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同志分别到各地考察,了解经济运行情况,召开多次经济形势座谈会,听取地方负责人、经济专家和企业界人士的意见和建议。

    人们注意到,在党中央、国务院就做好下半年经济工作所进行的一系列安排部署中,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控制物价过快上涨被摆在突出位置,并被反复强调。

    “在中国经济有所降温的背景下,宏观调控的任务和手段及时、灵活地予以调整,显示了中央对经济工作的领导和驾驭更加成熟和自信。”有经济专家解读说。

    可以看出,以保发展、控物价为主要内容的“一保一控”,成为下半年我国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

    “以‘保发展’取代‘防过热’,措词之变传递出对经济过热警报的解除,以及对未来经济下滑甚至硬着陆的担忧和重视。”经济学家王小广认为。

    上半年中国经济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稳步发展。但受国际因素的影响,沿海一些出口企业出现生产经营困难,一些企业利润出现大幅减少,就业压力加大,经济增长放缓迹象开始显现。

    “此次‘变调’表明经济下滑已受到上层更多的关注。”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哈继铭认为。

    同时,抑制通货膨胀继续被摆放在下半年经济工作的突出位置。

    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研究员张斌认为,国内油价上调、铁矿石等初级商品的进口价格上涨,PPI将在下半年维持较高的水平,并很可能传导到CPI,导致CPI可能再次升高,下半年通货膨胀的压力并未减缓。

[ 本帖最后由 杰亮 于 2008-8-2 06:32 编辑 ]

TOP

“一保一控” 中国经济发展主基调(2)

全国人大财经委发布的一份报告也警示,当前全球通货膨胀不断加剧已在多国蔓延。这份报告还认为,通货膨胀一旦超过一定水平而得不到有效控制,将改变居民和企业的预期,对经济产生严重的破坏性后果。

    “中国经济正处于从过热向平稳水平回归的调整期,把抑制通货膨胀放在下半年调控的突出位置,保持宏观调控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对经济发展至关重要。”张斌认为。

  

  宏调新变局:稳定政策、适时微调,区别对待、有保有压



    从“双防”方针到“一保一控”,透露出中央在宏观调控思路上的微妙变化,对于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国的经济发展将产生直接影响。

    针对做好下半年的经济工作,中央强调指出,必须稳定政策,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必须适时微调,把握好宏观调控的重点、节奏、力度;必须坚持区别对待、有保有压,灵活而准确地解决问题。

    “这意味着,在具体调控措施上,一方面将保持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另一方面,将增强调控的灵活性,以财政和货币等多种手段,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张孝德认为。

    “稳定政策和适时微调是宏观调控的基本要务,宏观调控政策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保持经济发展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中国社科院数量经济所所长汪同三认为,不能因为政策调整而使经济出现大起大落。

    目前,抑制通货膨胀仍被放在突出位置,这表明,我国宏观调控的总体基调没有改变。在政策基调稳定的情况下,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则将主要通过政策的适时微调来实现。

    经济界分析人士认为,增长和通胀之间的两难困局可能将在一定时期内继续存在。下半年,在寻求两者平衡的努力中,国家将更多地把政策着眼点放在结构方面,更多地通过结构性调整来解决问题。例如,扩大国内需求尤其是消费需求,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等。

    “以前我们的宏观调控政策一般偏重于总量调控,现在,不仅考虑总量问题,也更加重视结构问题,通过结构调整来实现总量上的调控。”汪同三说。

    自8月1日起,我国将部分纺织品、服装等的出口退税率从11%提高至13%,同时取消了部分农药产品、部分有机胂产品及部分电池产品等的出口退税。此举被广泛认为是政策适时微调的开始。

    亚洲开发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庄健说,在出口增速下降的背景下,出口退税率的调整并非一味地保出口,而是坚持了有保有压的原则。

TOP

“一保一控” 中国经济发展主基调(2)

为了稳定消费需求,防止经济出现大幅下滑,全国人大财经委还建议,进一步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降低储蓄存款利息税税率等。

    下半年的货币政策走势也将在稳定的前提下,更多地体现出灵活性。“考虑到国际通胀因素,当前金融调控政策必须保持稳定;同时,将更加灵活地针对一些行业、企业进行政策倾斜,以保证经济的平稳较快增长。”庄健说。

    近日从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透出讯息,今后要进一步调整和优化信贷结构,坚持有保有压,加大对“三农”、灾后重建、助学、消费和带动就业多且特别困难行业的金融支持力度,支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引导金融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合适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增加对中小企业的资金支持。

    当然,未来的政策还会做出哪些调整,将取决于下一步经济运行的实际状况和变化性因素。

    为明年和更长时间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创造条件

    中央在安排下半年经济工作时指出,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着力解决制约经济长远发展的突出矛盾,为明年和更长时间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创造条件。

    当前,我国经济继续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国际经济不利因素和严重自然灾害没有改变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但是,煤电油等基础原材料产品供应紧张,出口面临不少困难,体制性、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同时还面临通货膨胀压力较大等一些新的问题。

    目前中国宏观经济出现高成本推进、出口额降低、原材料价格上涨等问题,既会给宏观经济调控带来困难,同时也是我们推进产业结构和增长方式转型的新机会。

    “在这样一种背景下,宏观经济调控面临着双向目标,一是保证经济平稳降温、谨防‘急刹车’式的短周期调控,二是利用市场开始进行自我调节的机会,为经济的平稳较快增长做长期调控的准备。”张孝德说。

    当前,通货膨胀的主要因素是价格补偿引发的成本推进型,所以,物价上涨过程也是价格合理反映要素稀缺程度,推进生产要素优化配置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这也是政府利用市场自我合理调节的契机,推进价格体制改革和增长方式转型改革的好机会。”发展和改革委有关人士指出。

    由于此次价格上涨也是对资源稀缺性的反应,所以这对于淘汰高能耗、低效率企业,推进增长方式转型是一个契机。“要利用这个机会制定相关政策,鼓励企业通过提高生产率、进行科技创新来消化通货膨胀带来的高成本,同时,要出台有关政策鼓励企业通过兼并重组、资本市场等多种渠道,实现产业转型。”这位人士说。

    实际上,目前我国宏观经济面上市场自我逆向调节机制已经开始启动,产业投资高峰期开始自我收缩,多年来宏观调控政策积累性效应滞后释放。无论从反映经济增长的前半年宏观数据看,还是从中国经济增长的长周期看,目前中国宏观经济出现的降温现象,一方面标志着宏观调控效果开始显现,另一方面标志着为新一轮经济增长进行预热的产业结构和增长方式的调整时期正在来临。

    “在中国经济开始降温进入调整期的过程中,最主要的目标是保证经济增长不要大起大落,保持一个健康、稳定的增长速度。”张孝德说。

转贴自「新华网」(2008年8月1日,作者:谢登科 王宇 岳瑞芳)

[ 本帖最后由 杰亮 于 2008-8-2 06:58 编辑 ]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