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

狼来了,与热钱共舞 作者:周雪松

狼来了,与热钱共舞 作者:周雪松



   狼来了。这次好像不是假的。

    最近,热钱来袭的消息充斥各个角落,并再次引发广泛关注。

    由于银根紧缩,热钱甚至被当作了“救世主”,但热钱也可能使本已承受巨大通胀压力的中国经济雪上加霜,导致更大的泡沫,因此对热钱保持高度的谨慎,防止热钱兴风作浪可以说是当务之急。

    7月2日晚,国家外汇管理局、商务部、海关总署联合颁布了《出口收结汇联网核查办法》,决定自7月14日起对出口收结汇实行联网核查管理,三部委联网狙击“热钱”,此举进一步显示出中国高层对待热钱的坚定立场。

    但是如何才能更加有效地狙击“热钱”,恐非简单凭一个“堵”字便可逢凶化吉,应坚持疏堵结合,更为重要的还在于学会与热钱共舞。

    近日来自中国社科院的一份相关报告称,中国资本市场上的热钱数额惊人,已高达1.75万亿美元,是截至3月底我国外汇储备存量的104%,这一天文数字再次敲响了我国防范热钱的警钟!尽管目前无论是官方还是专家学者对该数字的真实性与准确性都存有疑义,但毋庸讳言,热钱大举进入中国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在笔者看来,热钱趁机而入是经济全球一体化背景下任何一个新兴市场国家均难以避免的现象,资本具有天然的逐利性,这是谁也无法更改的,就目前中国的现状来说,关键在于掌握热钱的活动规律,有针对性地采取行之有效的对策,使热钱进入的数量保持在一个合理的水平,将其负面影响化解到最低限度。

    一般来说,热钱流入中国的渠道主要有三种:即经常项目、资本项目和地下钱庄三大类。经常项目下的贸易、收益和经常转移均可能成为热钱流入的渠道。例如,境内外贸企业既可以通过低报进口、高报出口的方式引入热钱;也可以通过预收货款或延迟付款等方式将资金截留在国内;还可以通过编制假合同来虚报贸易出口。资本项目下的FDI、证券投资、贸易信贷和贷款等也都可能成为热钱流入的渠道。通过地下钱庄,先将美元打入地下钱庄的境外账户,然后地下钱庄再将等值人民币扣除费用后,打入境外投资者的中国境内账户,这种方式也是热钱进入中国的模式。热钱突破各种管制进入中国的方式,林林总总,且花样不断翻新。

TOP

狼来了,与热钱共舞(2)

  所谓与热钱共舞,不仅要求“魔高一尺,道高一丈”,还要求有关部门做到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

    11年前,东南亚金融危机翻云覆雨,虽然最终中国在这场巨大危机之中化险为夷,积累了宝贵的对付热钱和经济大起大落的经验,但11年时过境迁,无论是国际形势还是国内市场环境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中国已经加入了WTO组织,必须遵从国际惯例与WTO组织规则,仅仅套用老一套的办法对付这一高悬在中国经济头顶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显然已经过时。

    中国目前面临的复杂形式是空前巨大的通胀压力,人民币持续升值,经济处在过热与滑坡两种可能性边缘或“十字路口”,以及外贸顺差继续扩大等多种不利因素共同影响。一方面,巨大的通胀压力迫使央行不得不采取持续从紧的货币政策,另一方面,经济可能出现滑坡的迹象又要求货币政策保持适度的弹性,这就使当前的经济政策陷入一种两难,热钱的流入则使中国的经济形势更加复杂或充满变数。

    由于银根紧缩,人民币升值,原材料等成本大幅上涨,国内相当一部分企业特别是房地产企业和部分出口及劳动密集型工业生存已经十分艰难,甚至出现了资金链断裂和破产,许多暂时活着的企业正在四处筹借“救命钱”。从各种渠道了解的情况来看,通过私募股权融资,进行项目合作等方式正在成为这些企业利用外资的主要形式。同时各种热钱也正在以不同的隐秘方式进入中国,这就为热钱在大陆创造了很多机会。甚至不排除一些企业病急乱投医,把热钱当作“救世主”,对于一个国家来说,这无疑是饮鸩止渴。

    需要指出的是,热钱是一个宽泛的概念,本身并不严谨和科学,有些热钱适度进入中国并无坏事,事实上,热钱既不是“救世主”,也不是“魔鬼”,只要坚持堵疏结合,因势利导,对已经进入的热钱加强监管,防止其大规模抽逃,便能做到与之共舞,甚至为我所用。

    眼下,非常紧迫的工作是应进一步完善相关预警及应急系统,加强各个环节(如外商投资的资金使用和流向)的监管,加强资本管制,加大对虚假贸易与地下钱庄的打击力度等,防范大规模的资本流出。另外十分重要的是,必须建立基于供求关系的更加灵活的汇率形成机制,引导并最终改变市场预期,而不是被市场预期引导。

    如果有关部门能够做到与热钱周旋游刃有余,就能够有效防止热钱兴风作浪,与热钱共舞也并非不可能。

转贴自:中国经济新闻网-中国经济时报(2008年7月11日),原标题:「与热钱共舞 “魔高一尺,道高一丈”」,题目作了变动。

[ 本帖最后由 杰亮 于 2008-7-13 14:35 编辑 ]

TOP

阻击热钱外管局今起试点联网核查



阻击热钱的联网核查将从今天开始试点。为加强跨境资金流动监管,完善出口与收结汇的真实性审核,国家外汇管理局从7月14日开始在江苏试运行出口收结汇联网核查系统。出口预收货款和进口延期付款登记分别于7月14日和10月1日起开始实施。

7月2日,国家外汇管理局、商务部和海关总署三部委宣布联合颁布实施《出口收结汇联网核查办法》。实施出口收结汇联网核查,是通过将企业出口收结汇情况与其海关货物出口情况加以核对,有效甄别货物贸易项下资金流入的实际贸易背景,以保证出口及其收结汇的真实性和一致性。也就是说出口企业的收汇必须等核实其真实贸易背景后,才能将美元兑换成人民币。

出口收结汇联网核查系统是借鉴进口付汇联网核查的经验,依托中国电子口岸建立的。实行联网核查,是以电子信息联网手段取代纸质单证审核,对货物贸易外汇收结汇进行监管。

对于即将正式执行的新规,一些进出口贸易企业担忧会影响自己资金的周转。由于《办法》规定企业货款必须进入特殊账户核查,他们担心可能会延长结汇时间,这必将影响企业下一轮的生产进度。本来这两年因人民币升值很多中小型进出口企业的订单已经减少,此时若还延长结汇时间,无疑是雪上加霜。

对于这样的担心,外管局经常项目司有关负责人对媒体表示:“联网核查所需的时间并不是很长。”一般情况下,企业只要拿着IC卡到指定的银行结汇,银行就会与海关联网进行核查,这个过程十多分钟即可完成。对于有真实贸易背景的正规进出口贸易企业来说,核查不会造成任何影响。

尽管只是多了一个核查环节,但对于防止热钱的涌入却绝对能起到大作用。社科院专家张明在一份有关热钱的报告中认为,2003年至2008年第1季度,累计流入中国的热钱为12032亿美元,热钱在中国的累计收益为5510亿美元,二者之和为17542亿美元,与中国外汇储备总额相当。通过货物或服务贸易又是热钱进入中国的主要方式之一。例如,境内外贸企业既可以通过低报进口、高报出口的方式引入热钱;又可以通过预收货款或延迟付款等方式将资金截留在国内;还可以通过编制假合同来虚报贸易出口。

目前,“买单出口”已经成为热钱通过贸易渠道流入中国的重要渠道。在国内已经出现了较大规模的买单出口市场,即由中介机构注册多家虚假外贸企业,获得外管局提供的出口收汇与进口付汇的核销单,然后出售给没有进出口权的企业与个人。

专家普遍认为,在三部委的“围追堵截”下,类似的热钱借道贸易渠道涌入的难度大大增加。但是,热钱的进出还有其他很多渠道。堵住了这一条,热钱还会另谋出路。

转贴自:「北青网 ·北京青年报」(2008年7月14日  作者:程婕 )

[ 本帖最后由 杰亮 于 2008-7-14 22:35 编辑 ]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