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

我国最大载荷25吨的大火箭有望运送月球车、空间站

我国最大载荷25吨的大火箭有望运送月球车、空间站

我国最大载荷25吨的大火箭有望运送月球车、空间站  

2008年03月11日 09:40  来源:新华社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高级工程师梁小虹10日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说,中国正在研制的大推力运载火箭长征五号有望于2014年后发射月球车、大卫星和空间站。

    梁小虹说,中国的大推力火箭从1986年开始论证,经过20年后,终于对中国发展大推力火箭统一了认识,2007年中央专门批准大运载火箭作为16个重大科技专项之一投入研制。

    他说,设在天津滨海新区的火箭产业化制造基地,按照年生产12发大推力火箭当量建设,它的建成将可以满足未来国际和国内卫星发射市场的需要。

    他说,新型大推力火箭由于其芯级直径为5米,很难通过铁路或公路运到西昌、酒泉或太原卫星发射中心,长征五号将通过特制的运输船经海路运到新建设的地处海南文昌的卫星发射中心。

    海南卫星发射中心纬度较低,距离赤道较近,在那里发射卫星可以节省运载火箭的燃料。同时,火箭一级落区10公里半径内都在海上,对人员和周围环境的影响较小。虽然地处海岛,文昌基本不受台风影响。梁小虹说,以上因素加上便利的运输条件决定了国家在海南新建卫星发射中心。

    梁小虹说,海南卫星发射中心将于2014年投入使用,火箭研制队伍正在为火箭的研制并争取按计划首飞而努力工作,长征五号运载火箭今年10月将从方案设计阶段转为初样阶段,进行大量地面试验,随即转为试样阶段直至首飞。这枚火箭将实现无毒、无污染的目标,火箭的发动机是用液氧煤油和氢氧作燃料。目前自主研制的100吨液氧煤油发动机和50吨氢氧发动机试车顺利。

    他说,今年4月即将投入首飞的长三丙运载火箭是1994年开始研制的,中间曾一度停止,后根据卫星发射市场的需求又恢复了研制,可以说这枚火箭历经坎坷,它的首飞将为长三甲系列火箭奠定基本型谱,以更好地满足国内外卫星用户高轨道卫星发射的需求。

    梁小虹说,中国的火箭总体技术和部分单项技术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自1996年后,火箭发射已连续取得了61次成功,这个纪录去年已名列世界第一。(记者李惠子)

TOP

栾恩杰:中国居航天大国中“第二团队”前列

栾恩杰:中国居航天大国中“第二团队”前列  

2008年03月08日 (转帖)



    “嫦娥工程”总指挥、原国家航天局局长栾恩杰,被誉为“最能飞”的政协委员。三月七日,他在全国政协科技界委员讨论会上谈笑风生。 中新社发 潘索菲 摄

    “平心而论,从中国航天的规模、技术水平和未来发展来看,中国在全世界的航天国家中已处于中间靠上的位置。”全国政协委员、嫦娥工程总指挥栾恩杰三月七日在接受中新社记者专访时,对中国航天半个世纪以来的发展由衷地感到高兴。

    栾恩杰认为,经过五十二年的发展,中国航天事业的规模已经具备相当的基础,研制生产的能力、试验、验证和发射、测控的基本体系已经建立。

    “第一大团队肯定是美国和俄罗斯,而在第二团队中,中国和欧空局排在前列。”栾恩杰说,“后面还紧跟着一批团队,如日本、巴西及亚洲其它国家。”

    “中国在技术上已经掌握了很多与国民经济相关的航天技术需求。我们的设计能力、建造能力、验证能力都很强,已经建立起比较完整的技术水平体系。如果现在有一个任务,我们可以在很短的时间通过研发完成任务,而过去可能要十几年、二十几年攻关才能完成。”

    栾恩杰所言非虚。对于“神舟五号”载人飞船,中国花了十几年时间,而“嫦娥一号”探月卫星,却只用了四年。

    从未来发展看,栾恩杰称中国航天赶上了一个好时候。“现在中国非常注重科学技术在国民经济中的带动作用,比如科学发展观,科学是第一生产力,这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自然也推动了航天技术的发展。”栾恩杰说,从探月工程开始,中国已经吹响了深空探测的号角。

    而对于中国何时才能成为航天强国,栾恩杰不愿给出一个具体的时间表。“强不强是相对而言的,仅以多少年来表示并不精确,也没有意义。关键在于找到差距所在,思考怎么来攻克难关,如何解决问题。”

    这位前国家航天局局长表示,中国想要成为航天强国,必须以加速度发展。“一方面要有基础技术的攻关来推动,另一方面也要有重大工程来拉动,比如载人航天,嫦娥工程等。有了这一推一拉,提高速度才能迎头赶上。”

    六十八岁的栾恩杰以“老朽”来称呼自己,“中国航天的希望在年轻人。”三月六日,他刚刚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演讲,莘莘学子对他的热情和掌声让他看到了中国航天事业的希望。(记者 邓敏)

TOP

探月第三步“回”正在论证 预计2017年实现

探月第三步“回”正在论证 预计2017年实现  

2008年03月11日 (转帖)

    全国政协委员、绕月探测工程卫星系统总指挥兼总设计师、中国科学院院士叶培建在此间召开的全国政协十一届一次会议上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探月工程第三步“回”正在论证,若顺利2017年前后能完成,目前的嫦娥一号“将尽可能延长其寿命,把卫星的价值发挥到最大”。  

    叶培建说,探月工程第一步“绕”已经实现,准备发射第二颗绕月卫星,第二步“落”正在努力,预计2013年前后实现。他说,相比前两步,“回”的难度更大,不仅要完成“落”的全部过程,还要返回,但这一步一定要走。中国载人航天的快速发展,很大程度得益于中国能够把卫星发射出去,再回收,将来人要上月球,也要解决“回”的问题,如果国家能够支持顺利立项并且现在就开始前期技术准备,2017年前后则可以完成,目前正在做探月三期“回”的深化论证。

    他说,目前月球探测主要靠仪器设备完成,当然最聪明的是人类,因此最好能将月球样品带回地球,在地面上对样品进行精密分析,“采样品虽然只是个现象,但这个技术反映了我们的机器人技术、控制技术的水平,能返回来反映了我们月面的再起飞、空中的交会对接、再返回等一连串技术”,航天技术是众多技术的集合,代表着国家的综合实力。

    叶培建说,2013年前后计划把中国自己的探测器系统(包括着陆器和月面巡视探测器,俗称月球车)送上月球,第二步“落”同样是“从来没做过的”,遇到的问题比如说“如何落下去不摔坏”,“如何安全软着陆”等。

    他说,着陆器工作一年,月球车工作三个月,都要过夜,月球上一个晚上相当于地球上14天,见不到太阳,没有电能,又不能加热,设备如何工作、如何保温-这些都是严重的工作挑战;另外,月面勘测的大量数据要从38万公里传回,对数据传输的速率和误码率,即测控系统和数据传输系统,以及月球车行走时的导航,都带来了很大挑战。“国家已经正式批准这一探月二期工程,并组织了队伍,技术攻关工作已经开始。”

    叶培建说,探月工程第一步“绕”的完成还需要2009年前后发射嫦娥二号,从而进一步完成四大科学目标,并为二期工程的落月做一些试验,其完成科学目标的有效载荷会比第一颗星有进一步的提高,卫星轨道高度要从200公里降到100公里,卫星的能力有所提高。

    他说,嫦娥一号的设计寿命是一年,若能延长寿命,则可以获得更多的科学数据,“如果一年后能延长卫星的寿命至三个月甚至半年,卫星还具备能力,我们可以让它再做些事情”。叶培建没有对卫星最终直接撞击月球表面的设想做评论。

    “肯定地讲,嫦娥二号及之后的探月二期的工作都会由比我年轻的人承担,在嫦娥一号中做过贡献的年轻人来挑大梁,他们具备这个能力,当然我还会和他们在一起战斗。”叶培建说。

    他说,许多国家已经提出在探月领域与中国合作的愿望,中国一定要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开展国际合作。

    叶培建说,从科学的发展规律看,中国载人登月计划第一步为“探”,第二步则为“登”,即实现人登上月球再回来;第三步为“驻”,即在月球上停留一段时间,“中国目前还没有任何载人登月计划”。

    “月球之后,具有丰富科学含义的火星、小行星将是下一步目标,但目前,中国还没有火星探测计划。”他说。中国目前正与俄罗斯开展一个火星探测项目,对火卫一进行探测。

    “从科学上来说,这具有一定意义,但这不代表中国人自己探测火星,探测火星的根本是要掌握从地球到火星的这段飞行。中国人具备这个能力用自己的运载火箭、自己的飞行器和测控系统完成火星探测,当然还需做些努力,但没有不可逾越的障碍。”他说。 (李惠子)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