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

大学生创业 激情过后要理性

大学生创业 激情过后要理性

(转帖)

2009-09-17

 近日,一份《杭州大学生创业环境与创业企业生存状况报告》的一些数字,在一些地方被人们转引。

  这份由浙江财经学院东方学院的六十位在校生,在共青团杭州市委、杭州大学生创业俱乐部、杭州市科技局的支持下,从今年四月份开始走访杭州市创业园区150家大学生企业后形成的调查报告,给出了人们对于大学生创业的热情支持和期望之外的另一个真实面,大学生创业也需要理性。就像调查者、06级金融系学生陈成阳说的那样,“尽管大学生创业成功的比例比我们想像的少,但也要告诉同龄人怎样才能成功创业。”

  赚钱的有一半不 如想像那样乐观

  “创业公司目前的运营情况如何?”调查显示,“很赚钱”的只有3.37%,“有少量盈利”占 42.7%,“基本持平”占38.2%,“亏了一点”占13.48%,“亏损较大”占2.25%。

  这还是对已经进了园区的创业企业的调查。如果把那些浅尝辄止的“创业”算在内,那真正赚到钱的比例是相当低。

  “这次调查活动感触最深的是,大学生创业真正成功的例子并不多。”暑假期间对高教园区的走访,让参加调查的大一新生张烨对大学生创业的认识理性了许多。

  有些公司,虽然门面光彩,硬件装修很豪华,但软件差强人意,走进办公室里空空荡荡,丝毫感受不到紧张的工作氛围;有些公司,一个月前还存在,再次回访时已经无法找到;也有些公司看着像是玩的,老板上班都是时来时不来。

  大学生创业的热情还在日益高涨,可是部分先行者的生存现状却存在着落差。

  创业只为挑战 激情不代表成功

  是否每个人都适合走创业路?张烨带着问号继续参加大学生企业的调研。

  高达78%的大学生创业的首要出发点是为了“挑战自我,实现自我价值”, 以下依次是 “充实生活”、“获取更多财富”、“解决就业”等。

  “社会上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身边有些大学生放弃了就业,开始创业。我也蠢蠢欲动,内心一再地被创业的念头填满。2004年,我最终按捺不住,在家乡创办了一所信息技术类公司。”曾经遭受创业失败的李明回忆起五年前的情景。

  李明的创业点子是制作校园的全景三维,如果把图片放到学校的管理系统中,就能全览校园全景,有利于学校的管理。可是,想法毕竟只是想法,想法容易实施难,三维可视化的作品始终和设想有差距。

  以前目睹父亲创业的艰苦,亲身经历的创业之路远比看到的更为曲折。对于业务的发展,李明和伙伴的分歧日益加深,争论的次数不断增加,最后大家不欢而散。

  “我从小不擅长与人打交道,特别是向别人推广业务,还没开口就涨红了脸,更不会主动去讨巧别人。”不久,李明放弃了辛苦建立的工作间,放弃了创业之路。

  “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创业,寻找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更为重要。”一年后,李明考取了浙江大学化学材料专业的博士。“也许我适合做一个辛勤的园丁?”

  资金全靠大家凑 扶持政策许多不知晓

  调查发现, 64%的企业资金主要来源于志同道合者共同创业。来源于家庭支持出资和吸引风险投资者分别占37.1%和6.7%。

  阻碍大学生创业因素,排在第一的是资金不足,调查中,有49.4%的创业企业声称遇到过此类困境。

  多数受访者表示,在人员工资、物资消耗、公关费用等都需要不少资金,尤其是企业在研发新项目、拓展新业务时对资金的需求更大,这也是令创业者感到最棘手的。

  “我们2008年8月正式成立杭州锐策广告有限公司,遇到的最大难题是资金。明知道某个演唱会一定赚钱,但公司没有成本来运做。”做歌友会公司的张玲谈起创业面临的困境。

  为了筹钱,不少创业者将希望寄托在吸引创业投资上,却不自觉陷入“误区”:一些人常为一点小钱出让大股份,或是贱卖技术或创意,从而失去创业企业;一些人对投资协议稍有不满就随意毁约,上了资本市场的“黑名单”。

  调查中,园区里现在已有9%的大学生创业资金来源于政府创业基金,63.6%的企业已获得或正在申请这项扶持金。

  不过也有大学生说,“学校里和外面沟通少,对政府和社会的相关扶持政策不了解。”有部分学生虽然符合各类创业资金的扶持,却没有及时申请,是通过学校老师的宣传才了解相关的优惠政策。

  经验不足降低成功率 纸上谈兵要变“有备而战”

  调查发现, 什么最影响创业成功率。高达44.9%的受访者表示,经验不足;40.4%的创业者认为,“缺乏社会关系”。

  由于大学生长期生活学习在校园,创业经验的不足,尤其缺乏市场运作经验,创业往往是“纸上谈兵”。

  “在我们的访谈中,发现许多创业大学生盲目乐观,没有做足充分心理准备。创业前往往接触的是成功案例,没有预见今后存在的困难。”本次实践调查的指导老师、浙江财经学院东方学院副院长王金安说,大学生社会关系网络规模小,创业能力缺乏社会认同,企业遇到难题时往往陷入无人可助的境地。

  如何提高创业的成功率?对一些成功者的访谈发现,有备而战成为普遍共识。

  “从9岁开始我便跟着母亲做水果生意,13岁时我帮着母亲打理杂货铺,它让我了解如何和顾客打交道。16岁时我又开始帮父母做海鲜生意,这时的我比同龄人有更多的锻炼,也有了更多的想法。”

  “从大学开始,我一直做英文版报纸《21世纪》的校园代理。从大二到大四,我总共卖了10万份报纸,每年有七八千元的收入。这些经历使我开拓了视野,提高了实战演练能力。”……

  更多的受访者认为,早一点为创业做准备,成功概率也会多一些。

  学会合作共事 实现共同发展

  调查显示,9%的创业者表示因为自己的团队缺乏合作精神,从而使企业运作效率大大降低。而其中,自我、不轻易采纳别人意见往往是刚毕业大学生们创业时最容易出现的性格缺陷。

  “2005年5月研究生毕业后,我从事了IT行业,四年来,我最大的收获是认识了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宋斌的团队共有7个成员,回忆创业历程,宋斌觉得,和谐的团队是企业的生存之本。

  “当你的见识、水平和阅历不如别人时,要尽量相信对方,这样对双方都好,对团队和谐至关重要。”宋斌也学会了信任别人。

  希望多过失望 坚持就有未来

  在一项“创业者对创业的未来展望”调查中,61.11%的创业者表示“前景很大”;26.67%的创业者表示“遇到一些小问题,会继续做下去”;10%的创业者表示“赌一下,不成功便成仁”;“问题较大,需要做大的调整,但目前还有没解决方法”的创业者仅占2.22%。

  创业之路,有太多的荆棘与蜿蜒,太多的辛酸与艰辛,只有身在其中的人才深知其味。

  “2007年,我身兼两职,一边和朋友合伙开网店,一边开办传媒公司。直到年底,传媒公司没接到一个定单,网上开店也被骗了,资金被人一卷而空。”创业之初,陈立强遭受的挫折接二连三。

  他打算代理美国的一种节油剂,顶着火辣辣的太阳绕着杭州跑了一圈后发现,这种产品性能一般;他也曾计划卖活性炭,专门和朋友赶到德清一个窑厂呆了很长时间研究,最后还是放弃了。

  种种尝试后冷静下来,几经思忖,陈立强觉得自己还是适合做传媒。先尝试制作了一本家居类杂志,继而《尚大学》杂志走红了大学校园。一年后,他获得了一百万元的风险投资。

  创业精神人人要有 “老板”未必个个都做

  “从丰富个人阅历和提升实践能力的角度讲,大学生创业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在校大学生边学习边创业,能够很好地消化和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提升实践动手能力。”浙江财经学院东方学院党总支副书记伏晓红说道。

  然而,社会、高校以及学生自身对创业教育的认识不足,制约了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发展。

  “学而优则仕”的传统社会观念尚存,近年来公务员考试的不断热门甚至白热化就是很好的印证。甚至一些企业家也认为创业太艰辛,不希望自己的子女再去创办企业。调查发现,有66.7%的受访者表示自己没有创办企业的打算,仅有8.3%的同学会经常参加学校创业活动,接受创业教育程度较低。

  “学校通常是开设一些选修课,或者办几个强化班,举办几场创业大赛、创业讲座和创业沙龙。高校没有真正发挥经管类院系在创业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创业教育基本上还停留在学生活动层面。”一位高校老师呼吁。

  实际上,创业不一定是人人都当老板,而是作为一种素质、一种人人都需要的精神。
遵循科学规律办事就易成功。
做好您的本职工作,演好您的社会角色。
如果中国人人都尽心竭力、精益求精地工作,就肯定能建设起一个繁荣富强的中国。
中国、美国、俄国等大国共同领导世界。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