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

中美经济已然共生 要演二重奏 作者:张涛

中美经济已然共生 要演二重奏 作者:张涛

中美经济已然共生 要演二重奏


作者:张涛



目前,中美经济均出现了一些向好迹象。美国方面,消费者信心指数、制造业指数(907.122,7.92,0.88%)、首次申请失业救济人数等指标的企稳,尤其是花旗、富国、高盛、摩根、美银等金融巨头一季度的盈利,表明美国连续15个月自由落体式下滑可能已得到初步遏制(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此前曾认定美国经济于2007年12月陷入衰退)。

  中国经济则在全球主要经济体普遍陷入负增长的衰退环境下,一季度实现了6.1%的增长,特别是强韧的消费和投资,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外需下滑对经济的拖累(消费、投资和出口对中国经济增长的拉动分别为4.3%、2%、-0.2%)。

  同时,欧、日等经济体的下滑态势仍在继续,如果依照目前的态势,中美经济率先重归平衡极可能就是此次危机的真正拐点,并由此带动资源输出国、资本输出国以及其他国家重新回到增长的轨道。当然,由于此次危机是自上世纪“大萧条”以来最为严重的,所以经济复苏必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关心中美经济将以何种路径来重归平衡,是老路回归,还是另辟蹊径?

  

中美经济的“珍珑棋局”



  中国加入WTO之后,中国产业链与全球市场完成了对接,引发了中国制造和美国消费之间有史以来的首次互补式平衡,并且带动全球出现了所谓 “大缓和”(GreatModeration)局面,全球经济运行连续5年实现超过5%的高速增长。

  相应的中美之间“共生”(Symbi-otic)程度不断加深,截至2008年,中国对美国的出口额占美国个人消费的36.87%;中国对美国的贸易顺差占中国顺差总额的57.46%;中国外汇储备中37.38%是美国国债,62%是美元资产;中国持有的美国国债占美国GDP的5.10%,持有量占美国国债整体外部持有者总量的23.54%;相应中美在世界经济中的分量也日渐提升,中美进出口总额占全球贸易总额的1.03%,分别占中美GDP的比重为7.59%和2.34%;中美GDP占全球经济总量的比重高达37.32%(其中美国占15%,中国占8.6%)。

  但在上述光鲜的数据背后,不可否认的是,经济全球化被两个因素完全异化了:其一,美国凭借自身拥有的世界货币发行权,不断强化其在全球资源配置中的核心地位,以保证其能最大程度的享受后工业化红利(通过产业空洞以赚取本土不能实现的劳动力和环境等利差),出现了过度消费的虚胖症;其二,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经济体,为尽快完成工业化进程,也主动迎合发达国家后工业化时代的消费膨胀,投资饥渴症不断恶化。这样的一个结果就是全球经济均衡的基础进一步脆弱化,要依靠各国政府、金融和实业巨头等跨国企业通过跨地区、跨国界的资源配置和市场交换方可维持,相应的各经济体内部经济结构却陷入长期失衡的局面。

   以中美为例:美国消费占GDP的比重由上世纪80年代的60%升至目前的70%左右 (1951-1980年间,该比重基本稳定在60%左右),同期美国的居民储蓄率则由10%下降至不足1.5%(受危机影响,近期升至4.2%),相应进口额占GDP的比重也由10%上升到18%左右,更为严重的是美国的“双赤字”占GDP的比重由2.48%升至8.31%(其间美国GDP名义额增长了5倍之多)。相应中国消费占GDP的比重由上世纪80年代的53%降至35%,出口额占GDP的比重由8.96%升至32.51%,储蓄率升至49.9%,外汇储备也增至1.96万亿美元。

[ 本帖最后由 NZWJ 于 2009-5-6 12:09 编辑 ]

TOP

中美经济已然共生 要演二重奏(2)

  由此,全球经济结构出现“整体均衡—局部失衡”的局面,经济全球化被异化为:美国“借鸡生蛋”的消费模式(借全球的鸡,生美国的蛋)和发展中国家“养虎为患”的生产模式(本国的资源配置完全被动为“美国消费化”),而现在大家都说解救危机的药方应该是结构调整,但问题是要想在困难时期完成繁荣时期都没完成的工作,难度可想而知,这就好比两个人在相对健康的时候都没有办成的事,现在却要求他们在生病时完成,而且告诉他们这就是治病的方法,犹如《天龙八部》中的“珍珑棋局”,让人困扰。

  

重归平衡的关键:不是独角戏,而是二重唱



  目前虽然关于此次危机的根源仍存分歧(究竟是“看不见手”的失灵,还是“看得见手”的错位),相应对于危机的救赎也存不同意见(究竟是采用凯恩斯主义的政府干预,还是遵循奥地利学派的市场自愈),但是当前经济出现的好苗头,则表明此次危机爆发以来,各国政府各自动用自己擅长和最有力措施来进行逆周期调控,已经收到初步成效。

  对于美国而言,由于“大萧条”的前车之鉴,这次联储在货币政策方向上没有摇摆,即大力推行宽松的货币政策,甚至不惜动用非常规手段(QE——QuantitiveEasing,数量宽松),而奥巴马政府则更是加大了政府的基础设施投资和减税的力度,甚至不惜把财政赤字推高至10%,进而一方面挽救处在悬崖边的金融系统,另一方面修补不断恶化的经济预期。相应对于中国而言,凭借1998年的经验,决策层再次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出台4万亿的一揽子经济刺激计划,并强化了宽松货币政策的配合 (自去年11月份实施一揽子计划以来,累计投放贷款5.82万亿,超过1978年以来历年新增贷款的年增水平,在一定意义上也可以称作“数量放松”)。

  但截至目前,各国的措施也只能称作是对经济的修修补补,更为重要的是,经济全球化下,使得危机下没有哪个国家可以独善其身,而危机的解救也不能依靠个别国家的独角戏就可以完成。现在各国都对中国经济充满期望,希望能在中国的经济刺激中分得一杯羹,但2008年全球GDP大约为63万亿美元,中国进口总额是1.1万亿美元,如果进一步提出加工贸易中的进口,剩下用于内需的进口不到4000亿美元,因此,即便是中国率先复苏,恐怕也难以拯救全世界。而对美国而言,由于全球担心其将债务货币化,所以各自持有的美元资产更加谨慎(今年以来,除中国和日本继续增持美国国债以外,其他国家持有量基本未变,有的甚至在减少),各国态度的微妙变化势必影响奥巴马新政的实际效果,因此也就不能期望美国能力挽狂澜。

  实际上站在全球化的角度,中美已经成为了一个共生体:一个是最大的经济体、最大的消费国;一个是最大的发展中经济体、最大的制造国。短期对于危机中的双方而言,美国需要的是泡沫重生,来吸纳全球低利率环境下巨大的产能供给;中国需要的则是外需的重盛,这样双方都能够在经济结构调整方面,获得一个缓冲期;从中长期而言,则需要美国更加开放的技术创新和中国更加务实的制度创新,携手在包括新能源、新技术以及新的金融秩序方面,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而不是将危机中短期的逆周期调控趋势化和长期化,正如本月15日奥巴马在乔治敦大学的演讲中援引《圣经》的话,建在沙子上的房屋会倒,岩石上的房子才能长久屹立,未来世界发展的核心在于能够推动全球经济重新走上良性循环的新增长点能否被找到。

  而中美经济重归平衡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货币环境必须要有所变化(这也是此次危机给予中国最大的机遇),这并不意味着美元从此真的就坠落下去,可能结果恰恰相反,由于有了中国经济背书人民币的参与,未来美元与人民币的关系会变得更加交融,可能这也是中美两国所乐见的,而这种微妙的变化在促使中美经济重归平衡后,会再一次推动全球化红利的扩散,当然这里面最重要的一个变数就是欧盟、日本、印度等国家的态度,他们是不是愿意倾听这样的二重唱。

(作者为中国建设银行金融市场部研究员,经济学博士)

文章来源:「经济观察报」(2009年5月1日)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