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

复旦破格录取人才值得赞扬 作者:谢泳

复旦破格录取人才值得赞扬 作者:谢泳

复旦破格录取人才值得赞扬


作者:谢泳



复旦大学将接收一个只有高中学历的工人蔡伟来当博士,是一件非常值得肯定的事,也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此举可以鼓励社会中那些在某一方面有特殊才能的人,让他们对我们的社会、学术有信心。中国的学术制度太僵化,这其实也是近年中国学术水平下降的一个原因。我们选择人才的机制太单一,太不符合实际,特别是在人文学科方面,我们过于重视学历,而对那些显示了才华并已做了相当学术贡献的人,格于学历,把他们的才能浪费了,对个人,对国家都很可惜。所以复旦此举,不但应当得到社会肯定,更应当提倡。社会导向应当是只要你能努力,条条大路通罗马,社会应当鼓励对学术真正有兴趣的人自学成才,而不是鼓励混文凭。发现蔡伟的著名古文字学家裘锡圭先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老实说,现在搞古文字的,很多名义上是教授了,实际上没有他这个水平。有些地方,我也没有他这个水平。”这种胸怀和气度值得在目前的高校里提倡。

  古文字学是一门特殊的学科,凡能在这门学科中有所成就的人,必是对此有强烈而持续的热情,它建立在天生对某单一事物具有痴迷兴趣的基础上。此类学科,一般说来按正常的考试制度是不可能考出来的,据我个人有限的知识判断,中国古文字学家中,完全正途出身的人好像并不是主流。我在山西太原的时候,拜访过中国著名的古文字学家张颔先生。张先生在古文字方面的成就世所公认,要说学历,印象中是小学,肯定不会超过初中。但他对古文字的兴趣和才能却是一流的,他能有成就,关键就是他对自己选择的研究对象有强烈的兴趣,无任何功利目的,为学术而学术。他是我们山西的骄傲。他现在快90岁了,每天还要观察天象,用自己丰富的中国古代历法知识来帮助自己判断古文字产生和存在的历史条件,从而生发奇思异想。

  郭沫若是著名的“甲骨四堂”之一,他是学医的;闻一多在古文字方面成就也很高,他是学油画的;陈梦家也是一流的古文字学家,他是学法律的。古文字学需要超常的想象力和联想力,我感觉诗人在这个方面可能得天独厚,郭沫若、闻一多和陈梦家同时又都是著名诗人。这样的例子还可以举出无数,这充分说明古文字学是一门特殊的学科,需要特殊的人才选拔机制,而此类人才十分难得,遇到了,社会就要格外珍惜,说实话,这样的人才,只能发现,不是有意识就可以培养出来的,状元三年一个,十年出不了个唱戏的,道理相同。

  从媒体上相关采访中知道,复旦的相关老师多次陈述,要为蔡伟的成长补课,讲了许多计划。我个人认为,像这样的人才,你只要选拔进来,最好就让他自由成长,他在知识上的缺陷,如果影响到他的专业,他自己必然会奋起读书,制度化的学历培养大可不必,复旦给了他平台,只需要看他以后能不能做出成就来,做出成就来就是成功,如果做不出成就来,再补多少本科、研究生的课也没有用。多给蔡伟一点自由,让他自由生长!

(作者系厦门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文章来源:「南方都市报」(2009年4月29日)

TOP

附:38岁三轮车夫复旦读博

附:                               38岁三轮车夫复旦读博2009年04月29日  

来源:顾汉研貼自「郑州晚报」



 

下岗十几年的他只有高中学历,是被破格录取的



  古文字学家裘锡圭说“有些地方,我也没他这个水平”

  近日,复旦大学经过专家考试和校招生领导小组讨论,将38岁的蔡伟列入了2009年度博士生拟录取名单,导师为著名古文字学家裘锡圭先生。38岁的人读博士并不稀罕,稀罕的是蔡伟只有高中学历,已经下岗十几年。8个月前,他还在辽宁锦州蹬三轮养家糊口。到底发生了什么事,让蔡伟的人生有了如此大的转折?记者带着疑问,采访了事件中的关键人物。

  裘锡圭不主张蔡伟曝光于聚光灯下

  一个高中学历的下岗工人,怎么能被复旦破格录取为博士生呢?他到底有何过人之处?面对记者的问题,作为蔡伟读博的主要推荐人,裘锡圭先生没有直接回答,却强调并不主张蔡伟曝光于媒体的聚光灯下。“对蔡伟,还有怎样培养的问题。他要是真的好,以后有学术成果出来,大家自然会知道。”

  在学术圈内,裘先生的严谨务实是出了名的,他和蔡伟的结识,算起来已有十几年了。1995年蔡伟还在自学期间,就给裘先生写过信,裘先生回信赞他:“不计功利,刻苦潜修,十分钦佩。”

  “2006年之后,蔡伟有些沉寂,后来听说他为生计去蹬三轮了”

  

裘锡圭认为蔡伟就这么放弃太可惜



  1997年1月,裘先生在《文物》上发表文章《〈神乌赋〉初探》,文中提及尹湾汉墓出土的简牍篇目《神乌赋》,其中的“佐子”不明其意。蔡伟写信告知“佐子”应读为“嗟子”,是叹词。后来裘先生就在1998年第三期《文物》上,发表了《“佐子”应读为“嗟子”》,称蔡伟“其言甚为有理”。

  2003年之后,蔡伟在国学网上陆续发了一些文章。“他写的东西不多,很谨慎,难得的是,能把出土文献和传世文献结合起来看。”裘先生说,“比如郭店楚墓竹简《老子》中有一句‘莫之其亘’,‘亘’通常认作‘恒’,从词义上讲不太好理解,蔡伟提出,楚简中常把‘极’写成‘亘’,有终极的意思。这对我很有启发。”

  “我曾建议蔡伟考研究生,他说,英语基础太差,怕是考不过。2006年之后,我感觉蔡伟有些沉寂,后来听说他为生计去蹬三轮了。我当时想,如果蔡伟因环境不好就这么放弃了,实在可惜。老实说,现在搞古文字的,很多人已是教授了,但实际上还没蔡伟水平高。有些地方,我也没有他这个水平。”裘先生这样告诉记者。

  “家人没求我飞黄腾达,只是我偶尔觉得孤独,周围没人交流”

  

蔡伟网名叫“抱小”,意在“志向小学”



  蔡伟在国学网上的网名叫“抱小”,有“志向小学”之意。“小学”,为中国古代对文字学、音韵学和训诂学的统称,后来章太炎将其易名为“语言文字之学”。“小学”作为专门的学问,可以追溯到秦汉之际。

  裘先生告诉记者:“近年出土的马王堆帛书、郭店楚简、上博楚简,里面有很多以前不知道的事。想读懂这些文献,搞清楚真正的古代是怎样的,古文字研究是基础。”

  蔡伟出身普通家庭,父母都是工人。他对古代典籍的热爱,出于天生的兴趣。他自幼热爱书法,学生时代迷上了唐诗宋词,高二时在《文史》上偶然看到裘先生的一篇论文,从此被传统“小学”吸引。蔡伟说:“父母和妻子都是普通人,没求我飞黄腾达。只是我偶尔觉得很孤独,周围没人能交流。”

  “这些书只有图书馆有,复印费对我来说太贵了,只能抄下来”

  

蔡伟说他的业余时间都用来看书



  蔡伟给记者看了他抄写的《方言》和《尔雅》这两本典籍。扉页上的时间显示是1993年,那时蔡伟已经高中毕业两年了。他高中时严重偏科,除了语文,其他科目的成绩一塌糊涂,最终没能考上大学,进了一家胶管厂当工人。蔡伟说:“在锦州,这些书只有图书馆有,复印费对我来说太贵了,只能抄下来。”

  1994年,胶管厂效益不好,蔡伟下岗了,在一家商场门口摆了个小摊子,他的业余时间都用来看书。“家里人不懂我在读什么,也不干涉,反正也不怎么花钱。”蔡伟笑了笑说。

  2007年,妻子生病,为了挣更多的钱,蔡伟开始蹬三轮。“多的时候一天能挣30多元,比摆摊强,但看书的时间却越来越少”。

  “比如语言学、历史学、考古学的知识,蔡伟都需要恶补”

  

学校微调科目,给他完整的学术训练



  复旦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顾云深说,蔡伟入学后,必须先完成本科及硕士阶段的学业,再修读博士。学校将在科目上做一些微调,比如可以免修英语,改修日语,一是蔡伟从头学起会容易些,二是日本也有同类研究,今后有益于他阅读国际学术报告。“复旦招收蔡伟,就应该对他负责,给予他规范、完整的学术训练。”

  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主任刘钊说:“比如语言学、历史学、考古学的知识,他都有所欠缺,需要恶补。”

  对未来,蔡伟并无太多打算,他妻儿仍在锦州,妻子靠送报谋生。到上海时,除了生活必需品,蔡伟只带了一个大箱子,里面是他多年积攒的书。在蔡伟手抄的《尔雅》上,扉页写着:“积微言细,自就鸿文”。这是蔡伟21岁时的自勉。提到这句话,38岁的蔡伟有点不好意思,他说:“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条走了近20年的学问之路,永无止境……”

[ 本帖最后由 NZWJ 于 2009-4-30 19:02 编辑 ]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