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

"床前明月光”错了吗?

"床前明月光”错了吗?

 "床前明月光”错了吗?

  文/一叶漂萍--------来源:新浪网

  最近接二连三的读到类似于“一首读错了五百年的唐诗”之类文章。这些文章大致都是说在日本读初中的华裔学生相木将希发现李白的《静夜思》在日本的语文资料中的版本是:“牀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与他在中国学到的版本不同,经查资料后发现中国宋朝的版本与日本的相同,到明朝和清朝时才改成现在的版本,因此判定这首《静夜思》在中国错读了五百多年。

  照此说法,我们既然读错了,是应该改正咯,是不是要改回宋朝的版本呢?漂萍觉得,恐怕不会有真的去改的。

  “床前明月光”真的错了吗?仅仅根据宋朝和明朝版本不同,而宋朝距唐朝更近而判断宋朝的版本就是正确的,不足以说服人。世事变迁,别说宋朝,即使到了晚唐,也会将盛唐时期的许多事遗忘的。为什么就不会是宋朝的版本有出入,而在明朝和清朝的考证中得到了逐步修正呢?毕竟没有一位学者能够拿出李白同时代的版本来做有力的证明。

  有的学者举出现代流行版本中“床前明月光”和“举头望明月”两句重复了“明月”一词,认为这是低级错误,而大诗人李白是不会犯低级错误的,因此判断现在的版本错了。那么王维是不是唐朝大诗人,请看他的诗,“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这里不仅重复了“故乡”一词,还重复了一个“来”字,是不是王维也犯了低级错误?再看李商隐的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不也重复了“巴山夜雨”吗?被称为小李杜的李商隐也犯了低级错误?大诗人又不是贪官,会扎堆犯低级错误吗?

  是驴子是马拉出来遛遛,经得起考验的就是好诗,好诗就不会是错的。我们的学者都已考证到,在明朝的编纂中改了第三句,而清康熙年间改了第一句,直到清乾隆28年(1763年)蘅塘退士才在他编的《唐诗三百首》里把两个改动整合在一起,形成现在的版本。而事实上,这并不是清朝流行的唯一版本,就在《唐诗三百首》问世前58年的康熙44年(1705年),康熙钦定的《全唐诗》中的《静夜思》就是与宋刊本完全相同的“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这也就是说在两个版本同时存在的情况下,“床前明月光”的版本被代代相传,而“床前看月光”的版本却湮没无闻,这足以说明“床前明月光”更有生命力,更受到读者的认同。
我们在从诗的意境上来分析“床前明月光”的优势,因为月光很明亮,诗人于无意中低头看到,还以为是铺了一层寒霜。而用看意思就矛盾了,诗人若是有意识的去看月光,又怎么会把月光当成寒霜呢?这才是低级错误呢!至于说到“明月”重复一节,漂萍的愚见的这样的:在古诗词中,圆月一直是团圆的象征,而明月又代表相思,比如宋词中有这样的句子,“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暂满还亏,待得团圆是几时”,苏轼也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李白看到月光和明月,就不由自主的勾起了思乡之情,思念起家中的妻子和小儿女,两个“明月”不仅不是低级错误,恰恰可以造势,让我们强烈感受到诗人的思乡之苦,苦于寒霜。

  我们再从音律上来比较,“床前明月光”音节更响亮,读来更琅琅上口,也是不争的事实。

  综上所述,漂萍困惑了,“床前明月光”错了吗?

  漂萍只是一叶草根,也没读过汉语言专业,只是望文生义,抒发一点浅见,意在抛砖引玉,欢迎各位学者高人予以指点。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