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

两岸如何展开政治探索?

两岸如何展开政治探索?

(转贴)
  新加坡《联合早报》2008年3月27日刊登了香港凤凰卫视评论员邱震海的文章,题目是“两岸如何展开政治探索?”。文章认为:马英九以高票当选台湾下一任领导人,两岸关系面临新的机遇,也面临全新的挑战。马英九的上台对北京来说,一则以喜,一则以忧;在可能为两岸关系带来缓和、开放的同时,也势必会以他的“中华民国情结”,对北京的对台政策提出新的挑战。马英九和北京如何抓住机遇,面对挑战,可能是双方共同面临的任务。

机遇与挑战并存
  马英九两岸政策的理性、温和色彩早已为人所知。此次胜选后,他先后两次在国际记者会上表示,愿意与大陆展开和平谈判,签署和平协议。之前,他的两岸直航、开放大陆游客与资金到台的政策,以及两岸共同市场的主张也已多次表述。自从去年3月21日在哈佛大学演讲中提出两岸关系“五要”主张后,马英九的两岸政策理念和策略已表述得较为完整。
  这其中有温和、务实的一面,显示其两岸政策将着重经贸开放和人员交流,并以“不统、不独、不武”为维系两岸长期互动的基础。但同时,他的两岸政策也强调中华民国定位、两岸“对等、尊严”以及台湾的国际空间,由此将给两岸关系带来许多新挑战。
  客观地看,马英九的上述两岸政策理念,有其基于台湾现实的一面,也有其内在的逻辑和长远思考。这些现实性和逻辑性来自于台湾内部和两岸关系的多年态势,也是经历了民进党基于台湾现实操弄族群关系和两岸冲突的多年动荡之后的痛苦而无奈的结论。再加上马英九是在台湾成长的新一代蓝营领袖,其思维逻辑必然不同于包括连战在内的老一代国民党人,反映了台湾民意土壤的变化。
  顺着这一观察逻辑可以发现,无论在“一中”原则,还是在未来两岸的其他互动方面,马英九和北京都需要更多的灵活性和创造性思维,才能达成双方的逐渐接近;不然,若双方均拘泥于各自的传统思维模式,对两岸未来良性互动将于事无补,长此以往反而会加深误解,错失机遇。

政治定位需长期探索

  就短期而言,马英九和北京双方显然都不会立即触及两岸关系的政治定位问题,而会循着先易后难、先经贸后政治、先民间后官方的原则,逐渐展开两岸的互动。
  其中,直航、大陆人员和资金入台问题都可在短期内展开,海基、海协两会的“白手套”功能的恢复也是顺理成章之事,由马萧竞选团队提出的两岸共同市场的探索也可在不直接触及两岸政治定位的情况下逐渐展开。
  但两岸关系从长远看,始终无法绕开政治定位问题。无论从长期和平,尤其是马英九期待完成的和平协议,还是从台湾民心所向来看,政治定位都是无法回避的。当然,解决这个问题绝非一蹴而就,双方都需要一个较长的探索和自我调整过程。从北京来说,一部分人士担心台湾在“中华民国合法化”的背后,有意使“两个中国”合法化,从而酿成“两岸长久分治”和所谓“隐性台独”的事实。无论马英九方面是否认同这一点,这至少应该成为未来双方沟通的议题之一。

国际地位需灵活性和创造性

  在这过程中,作为中期目标或措施,台湾适度国际空间的探索,可能是两岸之间一个可以操作,而又不致触及双方底线的环节。一些国际组织的观察员身份暂时不会涉及到主权与国号,是可以经协商后逐渐展开的;两岸也可以逐步协商在一些国际组织开展合作。在这过程中,两岸都无法完全回避台湾的政治称号,但又都须避免因拘泥于政治称号而陷入新的争执和僵局。
  两岸在这方面需要高度的灵活性和创造性,但前提首先是建立一定的互信;而互信的建立则需要许多渠道(包括公开和秘密)的沟通,在这之前双方均须避免公开发表刺激性言论。马英九当选伊始即称两岸和谈前提是大陆撤除飞弹,无论其背景如何,就公开效应而言至少不是积极之举。
  在这过程中,当然还不能忽视美国在两岸间的持续微妙作用,其中包括对台军售和其在两岸间的折衷平衡。
  文章最后认为:台湾一名熟知并介入两岸事务的人士近日私下表示,马英九时代,两岸间的政治探索只能做,不能说;悄悄做可以,但一说出口就可能坏事。但愿这能成为马英九与北京之间的默契,双方需要时间和耐心。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