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

崇明行

崇明行

2月5日,八人聚齐,坐申崇二线巴士从上海科技馆到崇明陈家镇,我的第二故乡。我的幼年时代从一岁多到五岁多生活在那里。然后,学生时代差不多每年暑假都要去一次。记得最后一次到那里已经是十多年前的事了。往事多多,涌现在脑海。

TOP

这里,曾经是我的家,我在这里长大。但是,房顶已经不再是以前看到的是稻草的,而变成了瓦房,屋顶上装着太阳能装置,环保。不象那些后辈喜欢用小汽车出行,我那七十多岁的表姐夫出行用的是电瓶车(右下角),不光可以自己乘坐,还可以载物。

这座房屋,和附近的房屋比起来,显得非常陈旧,因为这里快要拆迁了。也许下一次游崇明,我就看不到这座房屋了,就象我少年时代的上海居屋已经不见,变成了现在的“时代广场”。

[ 本帖最后由 无锋 于 2011-2-15 09:18 编辑 ]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站在院子里,拍下了家里的菜园。左边中线上方的泛白的菜地是当天中午吃掉的青菜的残留。新鲜的青菜真好吃,饭桌上唯一被吃光的菜就是这些青菜,在强烈的要求下,饭桌上两次追加青菜,也都吃光了,剩下最多的是大闸蟹,因为太多了,吃起来也麻烦。喝的是醇厚的崇明老白酒。上方的“枯藤”是葡萄藤,每年有很多自产的葡萄和橘子可吃。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站在道路上,拍下了门前的“大桥”。是的,小时候就叫这座桥为“大桥”。但现在看起来很小。原来的木质的高耸的拱桥现在变成了水泥的平桥。变小是由于河面还不到以前的三分之一了。变平是因为现在河里已经无法过船了。触目惊心的是对岸的河沿堆积了杂物,不雅观,也不环保。原来没有电,用的是煤油,现在到处可见高压电线。

[ 本帖最后由 无锋 于 2011-2-15 09:20 编辑 ]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站在桥上拍下了这张照片。

曾几何时,这里是居民的食用水源。居民从这里挑水倒入水缸,用内装明矾的带孔竹棒搅几下,一会儿水就澄清了。当然,明矾溶解后,会生成氢氧化铝,据说会加速老年痴呆症的形成,多食无益。顺便说一句,上海人喜食的油条多用明矾,以前的人寿命短,吃了无所谓,现在的人寿命长了,慎食油条!哈哈,跑题了。看到河水变浑了,有点痛心。

相应于“大桥”,这便是桥下的“大河”了。可是,我已经找不到当年的“大河”的踪迹了。现在的这条河,河面已经不到当年的“大河”的三分之一了,河中再也看不到“白帆”了,虽然这些帆有时侯看起来脏兮兮的,几乎可以叫做黑帆。随着自来水的出现,居民已经失去了保护这条大河清洁的意识,于是,河变脏了,河里的鱼也没人吃了。虽然没有下河去观察,河里应该没有大闸蟹和黄蚬了。小时候,每当暑假,我总在这条河里扑腾,我就是吸足一口气,也不能从这岸游到那岸,有时侯来一个小小的冒险,沿着河流往上游游去。有时嘴馋了,扎一个猛子潜下去,随手就是一把黄蚬,一会儿就能弄一大桶回来,然后,挨骂,说弄太多了,吃不了。现在,这一切,都变得不可能了。

[ 本帖最后由 无锋 于 2011-2-15 09:22 编辑 ]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稍走几步,就可以看到这里随处可见的蟹田了。变迁真大啊!幼时这里是玉米地和西瓜地。由于潮汐,海水倒灌等原因,这里曾经是盐碱地,不宜种植水稻,因此虽然位于南方,主粮却是玉米。后来农田经过改造,能够种植水稻了,居民们也就吃上了大米饭。但是,才多少年头啊,绿油油的水稻田又不见了。变成了整片整片的蟹田。经济利益的驱动。好在天还是蓝的,虽然水有点浊。

据说,崇明已经建成了一个面积为358公顷的东平国家森林公园和明珠湖,西沙湿地,东滩湿地等自然景观,有专门的观鸟区域。可是,由于时间关系,不可能一一观察了,留下了遗憾。我想,大概那里还会看到以前到处可见的芦苇荡吧。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晚饭后,有外甥和外甥媳妇的两辆车送我们回上海的家。我们这辆车正追随着前方的一辆,一起的。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这是在车上拍的照片,由于措手不及,没有准备好,拍得模糊不清,六个字为“上海长江大桥”,这座桥自身长9968米。

再见了,崇明岛,中国的第三大岛。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发新话题